(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单元 宋元时期 第7课《民族政权的并立》说课稿2 川教版.docx
(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单元宋元时期第7课《民族政权的并立》说课稿2川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民族政权的并立》。本节课内容涉及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北宋、辽、西夏、金、元等民族政权的并立情况,旨在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七年级上册所学的“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等章节相关,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民族政权的并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对民族关系复杂性的认识。
2.提升学生史料解读能力,通过分析历史资料,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历史事件。
3.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究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对民族政权更迭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对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基本知识也有所接触,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普遍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尤其是对民族政权并立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获取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视觉和听觉学习,如观看历史视频、听老师讲解;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民族政权的并立》这一课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复杂的历史关系和民族间的互动理解困难;二是对于不同政权更迭的原因和影响缺乏深入分析的能力;三是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背景把握不够准确。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记忆存在混淆,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区分和记忆。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件资源:历史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程平台:学校历史教学网络平台、在线教育资源网站
-信息化资源:历史图片库、历史视频资料、电子地图
-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古代钱币、地图模型)、PPT演示文稿、历史故事剧本、小组讨论表格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幅描绘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分布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不同政权区域,引发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现象的好奇。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幅地图中看出什么?这些不同的政权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民族政权的并立》,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北宋、辽、西夏、金、元等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场景。
-讲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包括和亲、战争等事件,以及这些关系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分析金朝的崛起和南宋的建立,探讨金朝对南宋的军事压力和南宋的应对策略。
-介绍元朝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强调元朝对多民族国家的贡献。
-引导学生思考:民族政权的并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几个与民族政权并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问题示例:
1.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有哪些特点?
2.金朝对南宋的军事压力有哪些表现?
3.元朝统一后,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族政权的并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醒学生关注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元朝统一后,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2.思考:民族政权的并立对后世有哪些启示?
-强调作业完成的时间要求,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宋元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现象,掌握北宋、辽、西夏、金、元等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这些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和亲、战争、贸易等,以及这些关系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2.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和案例,培养了历史思维能力。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