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本节课选自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1.认识白求恩:通过课文了解白求恩医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
2.阅读理解: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对白求恩的敬仰之情。具体内容包括:
-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
-理解课文中心思想,感受白求恩精神的内涵。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效果,增强书面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白求恩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国际主义精神,培养奉献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实践与创新:鼓励学生将白求恩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如在团队合作中体现出无私奉献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基本的文章结构,掌握一些修辞手法,但对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国际主义精神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2.能力层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正在发展,能够初步概括文章大意,但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的能力尚需提高。在写作方面,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记叙和议论,但还需加强逻辑性和条理性。
3.素质方面: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但还未完全稳定,需要通过学习典范人物的故事来引导和塑造。他们在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中逐渐展现出一定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在行为习惯上,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吸收和理解。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白求恩等历史人物的了解有限,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认同感。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白求恩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先由教师简要介绍白求恩的生平和贡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背景。
2.设计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对白求恩精神的看法,并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精神。
3.利用多媒体展示白求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直观感受,辅助理解课文内容。
4.安排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个人感悟,撰写一篇关于白求恩精神的小论文,促进深度学习。
5.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白求恩在战争中的情景,体验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张白求恩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照片,提问:“你们知道这位是谁吗?他在中国做了什么?”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行为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3.预设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纪念白求恩》,了解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故事。”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师简要介绍白求恩的生平和贡献,让学生对白求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分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白求恩的精神品质:
-第一段: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感受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教师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
3.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白求恩精神的看法,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精神。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与师生互动(10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认为白求恩精神在现代社会有哪些现实意义?”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白求恩精神的重要性。
3.教师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合作与奉献,进一步理解白求恩精神。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白求恩精神的核心价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