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同时出现了教育信息化现象。本文简要探讨了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 发展历程 化学教学 应用
从90年代起,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同时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为核心的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其发展势头迅猛,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迫使当今教育进行改革,从而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基础上研究物质结构、性质、用途的一门自然科学,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以及与当今社会的紧密关系,在化学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简要探讨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信息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以更加全面、系统了解多媒体与课程整合。
1.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1.1信息化教育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1]。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这一概念基本上是东方语言思维的产物,有的专家根据调查发现,使用这一概念的国家是中国、日本、韩国、俄国等东方国家,而西方国家使用较多的概念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电子化教育”、“数字化教育”等。南国农教授给出了信息化教育的完整公式[2]:
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
这说明,信息化教育包括两部分内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两者是相乘而不是相加的关系,说明只有现代教育理论的教育不是信息化教育,只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也不是信息化教育,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信息化教育。
1.2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历程
纵观世界各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有些专家降至概括为四句话:美国一马当先,欧洲稳步前进,亚洲后来居上,中国奋起直追[3]。
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即“信息高速公路”。其计划包括将IT技术应用到教育中,使21世纪的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随后,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据统计,到1996年,美国中学已达到平均9人一台微机,在全部中小学中约有65%的学校实现了联网。同年,欧盟国家中学拥有计算机达到平均12人一机。在亚洲,日本文部省于1990年提出一项9年行动计划,对本省的信息化教育制定了初步的蓝图规划。在1994年建立了百年联网工程,实现了信息化教育硬件设施的初步突破。新加坡于1996年推出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拟投资20亿美元使全国每个家庭和每间教室连通网络,做到每位学生一台微机,每个教师一台笔记本电脑。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较为缓慢,跟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又很大关系。从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我国经济重建,教育开始复苏,电化教育(之前中国称信息化教育为电化教育)重新起步。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探讨微机在教学中的应用,直到90年代中期,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我国才进入了信息化教育的新的发展阶段[4]。
1.3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5]。
1.3.1 CAI(computer-assisted ins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这个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利用计算机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问题,而且这些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这是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的第一个阶段。
1.3.2 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0计算机辅助学习)
这一阶段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点是,逐步从辅助教转为辅助学,即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帮助搜集资料、安排学习计划、作为伙伴与学生平等讨论等。这是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1.3.3 IITC(Intergrating IT into the curniculum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现在。其主要特征是,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角或者辅助学,而且更要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是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所谓整合,即围绕某个目标将相关因素有机的结合为一个主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而是强调信息技术渗透进入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过程的全面改革,既要把以信息技术及网络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创设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教学方法的工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