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概论教案魏全斌版第一章2.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导入:采用故事导入法,我们的课程和飞行有关,大家想想能给大家讲个跟飞行有关的故事吗?先根据嫦娥奔月、伊卡洛斯等古代神话,引出人类飞行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然后讲解民用航空发展历程和中国民航的发展概况。讲授新课第一章 第二节 航空发展史一、 人类的飞行梦想(一) 在中国:春秋时期(-770----486) 公输般 《墨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这可不可以认为,是原始航空科学的先头兵。宋代 明代的万户就曾利用风筝加上火药作为推力进行航天飞行试验。万户是中国明代的一个官吏,当时他曾将风筝与火药制成的火箭结合使用,进行升空尝试。万户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最大的火箭,他将自己捆在椅子上,两只手各拿一只大风筝,然后点燃火箭,以借火箭的前进推力,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上空。虽然万户的实验失败了,但作为人类第一次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尝试,却不失为一个伟大的事件。为了永远纪念万户的功绩,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明代竹蜻蜓”。它是由一根竹棒和一个(或几个)竹片构成的,竹片被削成了向同一方向的倾斜面。因此,当用孩子们双手夹住竹棒使劲一搓时,“竹蜻蜓”就会旋转着飞向空中。随着惯性减弱、转速降低,“竹蜻蜓”又会旋转着稳稳地落回地面。大约到了明代的时候,中国的大约到了明代的时候,中国的“竹蜻蜓”传到了欧洲,被称作“中国的飞行陀螺”。在西方: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在达·芬奇的扎记中记载了他对滑翔升空的构想。据说他曾经花了20多年观察与研究鸟、蝙蝠、昆虫的飞行,并且计划将他的发现写成一本著作。1505年,达·芬奇写成了研究手稿《论鸟的飞行》。达·芬奇是大画家,在这篇论文中,图文并茂。他指出“由于大气本身是具有可压缩的性质的物质,当有某种物体以比它的流动更快的速度拍击大气时,它就要受到压缩。”还指出“除非翅膀拍击空气的运动比空气压缩时自身的运动速度快,否则翅膀下的空气不会变得很密,因此鸟就不会在空中支承自己的重量。”达·芬奇在这里已经有了作用与反作用的思想,即鸟的翅膀拍击空气,空气给鸟的翅膀以升力。达·芬奇还研究了鸟的羽毛的结构,他的结论是:羽毛的排列特点是当它向下扇动时,结构是密的压缩空气的效果显著;而当翅膀上扬时,羽毛变的疏散以减少空气阻力。达·芬奇还观察到在山谷或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向上的气流,鸟经常利用这种上升的气流,高飞而又节省力气。他进一步注意到鸟一般都是逆风而很少顺风飞行。他说:“鸟逆风飞行可以不必扇扑翅膀,这得益于下降时下面的气流。利用放松运动使之处于气流之上。”他在这里已经有了空气动力产生升力的萌芽,这是极可宝贵的体验。此外达·芬奇还对鸟的起飞、降落、转弯、滑翔等动作,并且给了许多合理的解释。根据鸟的飞行原理,达·芬奇设计了飞机、降落伞、直升机。他考虑最多的是扑翼机,他说:“鸟是一架按数学定律工作的机器,人具有复制这架机器全部运动的能力。它的强度可能不会符合,因为缺少维持平衡的动力。我们可以说,人们建造这种机器不缺少任何东西,只有鸟的生命除外。”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达·芬奇的这个论断是十分正确的。二、静力飞行——气球时代1709年8月5日,巴西人古斯芒神父用粗帆布制成一个吊有吊舱的热气球,以麦秆和羊毛为燃料,在葡萄牙做了热气球升空表演,这个热气球号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热气球。”1782年11月25日,法国的蒙格尔菲兄弟利用点燃麦秆后产生的热气,使一只蒙有纸皮的热气球升空,这只热气球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只成功飞行的热气球。1783年9月19日,巴黎凡尔赛宫前广场人声鼎沸,蒙哥尔费兄弟做了一场轰动一时的表演,连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也带着满朝文武来观看。广场上有一只用纸和布糊成的大气球,气球直径12米、高17米,模样像一个柄朝下的大鸭梨。气球下面吊了一个盆状的大柳条笼子,里面有三位光荣的“乘客”——一只鸡、一只鸭和一头羊。兄弟俩点燃了放置在气球下面的柴禾等物,热气冲进了气球,于是气球缓缓上升到500米的空中。在激动的观众面前,这只气球用8分钟时间飞行了3公里后,安全降落在城外的草地上。路易十六见状喜出望外,决定下次升空要作载人飞行。为防止意外,他提出让两名死囚先坐进吊篮。谁知,他的提议引起群情哗然,谁都不同意让死囚去享受人类第一次升空壮举的荣誉。经过激烈竞争,化学教授罗齐埃和陆军少校达尔朗德乘上了热气球。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是:1783年 11月21日下午1点54分。两人乘坐的热气球形状为椭圆形,直径15米,高22米。在几万名观众的欢呼声中,他们升上300米左右的天空,飞越了塞纳河,飞行25分钟后,他们安全降落在蒙马尔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气球载人飞行。蒙哥尔费热气球不久便与17年前英国人亨利·卡文迪什发明的另一种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