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热管理系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发动机热管理系统
节油原理
发动机热管理系统能够从节能降耗、运行更可靠、延长发动机及附件使用寿命三个方面起到降低油耗,减少维修费用的目的,并保障车辆的可靠运行。
1、燃油燃烧更充分(节能降耗)
通过优化客车发动机进排气系统,对发动机进排气阻力进行优化,给发动机最佳的空气燃油比例,实现燃油的更充分的燃烧,提升了燃油使用率,达到节省燃油的目的。通过改进发动机温控系统,保证发动机在最适宜的温度环境80°C-95°C下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动力效能,并有效延长发动机寿命。
仓体散热更科学(运行可靠)
通过对发动机仓体空气流动路径的测量与仓体内结构布置的改进,提高车辆通过结构来改善仓体散热的能力,尽量减少附属件做工。根据运行中车辆仓体内部温度分布的研究,将易高温老化的零部件的位置进行优化,提高发动机仓体内各部件的寿命。
动力利用更有效(延长使用寿命)
通过对发动机附件的优化管理,使发动机所产出的能量,在冷却风扇、气泵、空调压缩机等附属耗能设备中得以最合理的分配、应用,减少了能量的无效损耗,将更多能量集中供给客车行驶。
世界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的发展状况
目前,世界对于发动机热管理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电子智能化控制、改变发动机部件结构、使用新型材料等方法和手段,如:
1、1992年,Valeo Engine Cooling(VEC)公司开发出了一种由电控水泵、电控节温器和电动风扇组成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可以通过控制冷却液流量来控制冷却液温度,可以达到5%左右的节油效果。
2、2007年,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客车用发动机热管理技术,该技术由冷却智能控制模式、风扇智能控制模式2个系统组成,能够精确控制发动机冷却水温度86-95℃,百公里油耗降低5%-10%。
3、1995年,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Choi等提出纳米流体概念,Choi等在流体中加入1%体积浓度的Cu纳米微粒,可以提高流体导热率40%,而加入1%C纳米管可以提高流体导热率250%。
由于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的复杂性,目前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利用,基本上都对汽车原本结构进行了比较复杂的变动,甚至有的研究对汽车的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动,如美国T-VEC技术公司(T-VEC Technologies,Inc.)针对汽车前段换热器越来越多的特点研制出全新布局的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将换热器由风冷改为水冷,从汽车前段移到发动机罩下,研发难度大,并且改造成本昂贵,不宜大面积推广。
深圳市德力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散热系统(ECU),采用PWM调频方式控制电子风扇的无级变速,从而使电机温度衡定在38度左右(温度可自由设定),可显示出水口温度,可设定温度报警,每路输出电流20A;所有输出自带短路自动保护无须加装保险丝;短路时、传感器断线及损坏时有故障指示灯方便维修;(ECU)达到一级防水的要求安装位置不受限制,适用DC8V---DC42V车辆安装。电动水泵技术参数:工作电压:12-24V,电流:2.5A,进、出水口外径尺寸22-45mm,静态扬程:4米,静态流量:20-50L/min,工作温度:95度。东风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广州市弘燊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扬州市双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瑞蓝科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盛能动力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湖北雷迪特汽车冷却系统有限公司、温州市西山汽配厂、西虎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江淮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和宁波波导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原神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青年客车
广州大华德盛热管理科技有限公司,前身是广州大华德盛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是集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公司专业从事热管理系统技术研究、开发与生产,是国内第一家研究热管理系统技术的公司,是国内目前唯一具有热管理系统技术研发能力并实现产业化的公司,将热管理系统技术成功应用于军工与能源领域,在国际上第一个成功解决了工程车辆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过热问题;將能源系统、换热技术、热管技术、新型燃料替代技术、节能与环保技术及设备、系统分析与集成技术成功融合于热管理,也可应用于电站,节约能源与运行费用,大大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 公司与清华北大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拥有技术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团队,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长期在公司工作的博士超过4人;公司现有员工80人,其中技术人员35人,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2人。开发的液压驱动风扇热系统产品作为部队重大科研成果正在全军列装,被列入国家火炬推广计划。 公司现有热管理产品生产设备30多台,热系统实验设备8台,有国内第一个热系统现实模拟试验台、国内第一台热系统在线检测设备,有与清华大学合作的热系统模拟仿真系统以及目前世界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