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天在哪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2025美术一年级下册.docx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敏锐观察和精准发现春天的显著特征,熟练运用绘画形式生动表现春天的美景,显著提高色彩运用和造型能力。
准确识别并清晰描述美术作品中的点、线、面元素,熟练掌握运用点、线、面和色彩进行组合创作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春天的丰富图片、精彩视频,细致观察校园和生活中的春天景象,热烈讨论交流春天的独特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能力、丰富想象力和出色语言表达能力。
积极参与寻找春天、欣赏美术作品、小练习和创作实践等多样活动,深度体验美术创作的完整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切感受春天的美好,强烈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积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品,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和深入发现春天的特征,熟练掌握用美术形式表现春天的方法。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点、线、面和色彩进行美术创作。
教学难点
有效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独特创意的表现春天的作品。
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巧妙运用点、线、面和色彩,生动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涵盖春天的高清图片、精彩视频、动听音乐等丰富素材。
绘画工具,如彩笔、油画棒、水彩颜料、绘画纸、毛笔、宣纸等。
展示道具,如画框、展示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同时展示春天的美丽图片,营造欢快的课堂氛围。
老师引导学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感受春天的气息!”
学生积极参与,跟唱歌曲,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
提问学生:“同学们,听到这样欢快的音乐,看到这些美丽的图片,你们能想到什么季节?”
学生踊跃回答:“春天!”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春天,寻找春天的足迹,探索春天的奥秘。”
(二)新授(15分钟)
读一读春天的古诗
请学生展示自己上课前预习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诵古诗,如《咏柳》《春晓》《春日》等。
大家一起交流对这些古诗的理解和感受,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
寻找春天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春天景象,分组讨论春天的特征。
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眼中春天的样子。
老师总结春天的特征,如天气变暖、冰雪融化、花草树木发芽开花、动物活跃等。
寻找春天的色彩
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有哪些色彩。
学生回答:“绿色的小草、柳树,粉色的桃花,黄色的油菜花,蓝色的天空……”
老师提问:“这些色彩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如绿色代表生机、粉色代表温柔、黄色代表活力等。
寻找春天的美景
展示春天不同场景的图片,如田野、花园、山林、河边等。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春天美景,并描述其特点。
学生分享:“我喜欢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田,一大片一大片的,特别壮观。”“我喜欢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朵,它们争奇斗艳,特别美丽。”
寻找春天的趣事
请学生回忆自己在春天里做过的有趣的事情,如放风筝、春游、植树等。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春天趣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感受其中的快乐。
欣赏美术作品
展示美术作品《绿遍江南》(版画)和《淡黄杨柳舞春风》(中国画)。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点、线、面元素。
提问学生:“在画面中,你们能找到什么样的点、线、面?”
学生回答,如“我看到了疏密穿插的线,像柳树的枝条”“有大小不同的点,像飘落的花瓣”“还有层次分明的面,像绿色的草地”。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点、线、面在作品中的运用和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点、线、面表现春天的美。
小练习:尝试用笔墨色画点、线、面
老师示范用毛笔、宣纸和墨汁画点、线、面,讲解用笔方法和墨色变化。
学生尝试自己动手画点、线、面,感受笔墨的趣味。
老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建议。
(三)讨论交流(10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不同的点、线、面和色彩进行组合,描绘出春天的景色?”
学生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每组推选代表发言,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
老师展示一些用点、线、面和色彩组合表现春天的优秀作品,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是如何运用点、线、面和色彩来表现春天的元素,如花朵、树木、河流等。
提问学生:“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有创意?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学习他人的创作经验。
(四)创作实践(15分钟)
布置作业: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用不同的点、线、面和色彩进行组合,描绘春天的景色。
老师提出创作要求:“画面要主题明确,充分运用点、线、面和色彩,展现出春天的独特魅力。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添加一些有趣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