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菌药物药理学特点和注意事项.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八、多肽类抗生素 包括:糖肽类与多粘菌素类。 共同点: 抗菌谱窄 抗菌作用强,属杀菌剂 具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 适用于对其敏感的多重耐药菌所致的重症感染 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作用机制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2、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3、抑制细胞浆内RNA的合成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较万古霉素容易诱导耐药) 抗菌谱 MRSA、MRSE、PRSP、肠球菌 艰难梭菌属、放线菌属 对VanB、VanC型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有效,其余相仿 药动学 消除半衰期:4-6h 脑膜有炎症时,能达有效浓度 消除半衰期:47-100h 不能透过炎性脑膜 不良反应 肾毒性、耳毒性(与产品纯度相关);红人综合症 肾毒性低于万古霉素,很少引起红人综合症 用法用量 成人:1g Q12h或0.5g Q6h 谷浓度:15-20mg/L 每克药物至少加200ml液体,滴注1h以上 首剂(日)加倍 多粘菌素类 是一组从芽孢杆菌分离获得的抗生素,临床上仅选用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多粘菌素B的抗菌作用强于多粘菌素E,国内目前只有多粘菌素E的静脉制剂; 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膜,可产生慢效杀菌作用; 属窄谱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不动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变形杆菌除外)有强大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及厌氧菌无效。 不易渗透到胸腔,也难以进入脑脊液中,治疗不动杆菌所致肺炎的显效率明显低于泌尿系、血行性感染(25% vs.80%)。 多粘菌素ADR 肾毒性:常见且明显,发生率为22%; 神经毒性:可引起头晕、周围神经炎、意识混乱、昏迷、共济失调等,也可引起可逆性的神经肌肉阻滞。 过敏反应:包括瘙痒、皮疹和药物热等。气溶吸入可引起哮喘。 九、噁唑烷酮类 噁唑烷酮类是继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后上市的又一类全合成抗菌药物。 第一个品种:利奈唑胺 2000年美国上市 2007年中国上市 噁唑烷酮类 作用机制: 噁唑烷酮类对细菌蛋白合成的抑制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这类化合物通过占据核糖体肽基转移酶中心的P位来阻断蛋白质合成中肽键形成的第一步,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与其他抑制剂(如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相比,噁唑烷酮类对细菌蛋白合成的抑制作用发生于更早的阶段。因此,与其它抗菌药物不易产生交叉耐药。 利奈唑胺 药动学优势: 即可静注也可口服,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100%; 序贯疗法(静脉-口服转换疗法) 有肾清除和非肾清除两种清除途径,肾功能衰退患者不需减量; 轻、中度肝功能受损不需减量 具有高度的组织穿透力 能很好的渗入皮肤、软组织、心脏、肺、肝、肠等组织器官 利奈唑胺应用注意事项 利奈唑胺相比万古霉素容易诱导细菌耐药,因此临床需注意掌握适应症,应用于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所致感染 利奈唑胺对革兰阴性菌无效,因此当考虑可能合并阴性菌感染时,应联合用药,如不宜单独用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神经系统毒性,建议每周应复查血常规; 利奈唑胺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因此不宜与抗抑郁药(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应间隔14天)、肾上腺素能样药物及富含酪胺的食物合用。 谢谢! * * * * 二、喹诺酮类 共同特点: 抗菌谱广,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活性强; 体内分布广,在多数组织体液中药物浓度好于血药浓度,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 细胞内浓度高,对军团菌、沙门菌、分枝杆菌、 支原体、衣原体等作用良好; 半衰期长,浓度依赖型,可一天一次给药; 多数品种有口服及注射剂,可进行序贯治疗。 喹诺酮分类及特征简表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代表药 萘啶酸 吡哌酸 氧氟沙星 莫西沙星 环丙沙星 吉米沙星 抗菌谱 只对大肠杆菌 对肠杆菌 对肠杆菌科 对肺链、非典型 痢疾杆菌、克 科作用增 具强大抗菌 病原体、厌氧菌 雷伯杆菌、少 强,对铜 活性,对铜绿、 的作用显著增强 部分变形杆菌 绿作用差 不动作用增强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