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教学课件 作者 籍丹宁 第三章.ppt

发布:2017-08-18约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1 绝对优势论 3.1.1 绝对优势论的主要论点 3.1.2 绝对优势论的假设条件 3.1.3 绝对优势论的论证 3.1.4 绝对优势论的简评 3.2 比较优势论 3.2.1 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假设 3.2.2 比较优势论的论证 3.2.3 比较优势论的简评 3.3 相互需求论 3.3.1 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3.3.2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 3.3.3 相互需求论简评 3.4 要素禀赋论 3.4.1 要素禀赋论的相关概念 3.4.2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假设 3.4.3 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分析 3.4.4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3.3.5 要素禀赋论的简评 3.5 里昂惕夫之谜 3.5.1 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论的检验 3.5.2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 3.5.3 里昂惕夫之谜简评 3.5.2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 1.劳动效率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 存在贸易壁垒 4. 忽略自然资源因素 5.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 3.5.3 里昂惕夫之谜简评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是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基础上提出的。 2.李嘉图继承和发扬了斯密的观点,通过放松绝对成本差异的前提约束,以相对成本的差异为前提假设,建立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3.穆勒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补充和发展了比较优势论,解决了国际贸易为参加方带来利益的范围、双方如何分配利益、互惠范围等问题。 4.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在比较优势论的基础上的一大进步,该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各国进行贸易的重要原因。 5.里昂惕夫用自己首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法,想通过美国的数据来检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的正确性。 表格 要素产品 劳动/天 资本/万美元 土地/k A 100 200 10 B 50 500 5 C 500 50 10 * 3.1.1 绝对优势论的主要论点 1.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 3.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3.1.2 绝对优势论的假设条件 (1) 理论分析模型是2×2×1模型。 (2) 劳动在国内可以自由移动,但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3) 两国的资源都已得到充分利用。 (4) 自由贸易。 (5) 规模报酬不变。 (6) 没有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 (7) 贸易平衡。 表3-1 中国和美国的绝对成本差异(分工与贸易之前) 布料/m 小麦/kg 劳动力成本/h 商品数量 劳动力成本/h 商品数量 中国 4 1 8 1 美国 6 1 2 1 表3-2 中国和美国的绝对成本差异(分工与贸易之后) 布料/m 小麦/kg 劳动力成本/h 商品数量 劳动力成本/h 商品数量 中国 12 3 0 0 美国 0 0 8 4 表3-3 自由贸易后中国和美国的国内消费量 布料/m 小麦/kg 劳动力成本/h 商品数量 劳动力成本/h 商品数量 中国 12 1.5 0 1.5 美国 0 1.5 8 2.5 3W2.TIF 3.2 比较优势论 3W3.TIF 3.2 比较优势论 3W4.TIF 3.2.1 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假设 ① 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 ② 自由贸易。 ③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④ 劳动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两国之间则不能自由流动。 ⑤ 每种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都是固定的,没有运输费用。 ⑥ 贸易方式是直接的物物交换,没有货币作为中间媒介。 表3-4 中国和美国两国劳动力成本差异(分工与贸易之前) 布料/m 小麦/kg 劳动力成本/h 商品数量 劳动力成本/h 商品数量 中国 4 1 8 1 美国 3 1 1 1 表3-5 中国和美国两国劳动力成本差异(分工与贸易之后) 布料/m 小麦/kg 劳动力成本/h 商品数量 劳动力成本/h 商品数量 中国 12 3 0 0 美国 0 0 4 4 表3-6 自由贸易后中国和美国的国内消费量 布料 小麦 劳动力成本/h 商品数量/m 劳动力成本/h 商品数量/kg 中国 12 1.5 0 1.5 美国 0 1.5 4 2.5 3.3.1 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1.比较成本确定互惠贸易的范围 2.贸易条件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 3.相互需求法则 3W5.TIF 3W6.TIF 表3-7 美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