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临床对比分析.doc

发布:2018-10-27约2.54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临床对比分析   【摘要】子宫腺肌是一种在妇科中常见的疾病,该病在近些年发病率呈一定的增长趋势。由于此病与子宫肌瘤在临床表现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在进行诊断时容易造成误诊。这两种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方法不同,因此在术前确认患者的病症进行对症下药十分重要。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的临床特点,加深对此两种病的区别认识,提高术前的诊断率,本文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和子宫肌瘤患者各4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临床对比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某医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和子宫肌瘤患者各40例,分别作为子宫腺肌病组和子宫肌瘤组,此两组患者均经过病理诊断确认。其中子宫腺肌病患者在距离子宫内膜基底下1个以上低倍视野中能够见到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病灶部位有增生的肌纤维。所选的所有患者均为有孕产史的绝经前妇女,并排除了严重肝肾疾病、严重感染和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使所选的两组患者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临床症状表现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B超检查、超声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差异,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痛经、性交痛;实验室检查通过放射免疫法对血清中CA125和CA199水平进行测定,其中血清CA12535U/ml、CA19935U/ml为阳性。   1.3 统计分析   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其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2.1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结果见表一。   表1 两组患者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结果比较   指标 子宫腺肌病组 子宫肌瘤组 P值   发病年龄(x±s,岁) 38.02±6.32 37.92±7.58 P0.05   月经紊乱[例(%)] 34(85.0) 33(82.5) P0.05   经量增多[例(%)] 33(82.5) 33(82.5) P0.05   痛经[例(%)] 33(82.5) 16(40.0) P0.05   性交痛[例(%)] 17(42.5) 4(10.0) P0.05   子宫大小周期性变化[例(%)] 32(80.0) 4(10.0) P0.05   2.2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组别 例数 CA125 CA199    含量(x±s,U/ml) 阳性率(%) 含量(x±s,U/ml) 阳性率(%)   子宫腺肌病组 40 71.31±39.42 31(77.5) 20.35±15.30 4(10.0)   子宫肌瘤组 40 18.20±15.34 2(5.0) 18.95±8.62 3(7.5)   P P0.05 P0.05   2.3两组患者在超声检查结果上的比较   在两患者的超声检查图像中可以观察出明显的特殊性,且二有一定的区别。子宫腺肌病的声像图特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宫内膜显示不清楚或者出现移位情况;二是子宫多没有形态上的变化,只是呈现弥漫性增大;三是病灶无明显的边界,且病灶发生的位置多在子宫后壁,回声以强弱可见,其特征以网格状和粗颗粒状为主,并伴有细条状和放射状浅淡声影;四是通过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即CDFI,病灶内可以看见稀少点状彩色血流,且周边没有血流信号。子宫肌瘤的声像图特点则为一是子宫肌瘤多发于任何部位;二是子宫的形状有一定的变化且增大;三是子宫内部多为低回声,少有很强的回声,在病灶的部位较大时呈螺旋样回声,且病灶边界清晰,周边有声晕;四是通过CDFI可以可以看见病灶部位有半环状和环状血流束,能够见到点状的血流信号。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因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并不十分清楚,但是一些患者均有宫腔操作史,因此一般认为其发病原因与宫腔手术、分娩等所造成的子宫内膜或浅肌层损伤有一定的关系,是由于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引起的。由于其确切的发病率不详,因此该病确认需要病理证实。文献报道中的发病率一般是指在子宫切除标本中所占有的比例。它在临床上的表现为进行性痛经,妇检发现子宫球形增大、质硬、触摸有疼痛感,经前子宫会增大且触痛明显,经后子宫会变小。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均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形成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结果可以发现,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患者的发病年龄相当,月经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