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苏武传》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屈原列传》《苏武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屈原列传》《苏武传》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15日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屈原列传》和《苏武传》的文本解读,提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深度。
2.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结构,提升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水平。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批判性阅读,鼓励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理性分析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选择性必修阶段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能力。在知识层面,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但面对《屈原列传》和《苏武传》这样的历史传记作品,他们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历史背景的梳理以及文化内涵的挖掘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在词汇理解、句式分析、逻辑推理等方面。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得到锻炼,尤其是在论述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如何运用恰当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在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但部分学生在课堂参与度上可能存在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行为习惯上,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专注听讲、积极思考、认真笔记等。这些习惯对于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至关重要。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其次,学生应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文学作品,提升跨学科学习能力;最后,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故事,学生可以培养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这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同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屈原和苏武,通过角色体验,加深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情境的感知。
4.鼓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行为背后的历史因素和个人品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屈原列传》《苏武传》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屈原和苏武吗?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影响?”
展示一些关于屈原和苏武的图片或历史遗迹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两位历史人物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屈原和苏武的基本生平和他们的历史地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文本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屈原列传》《苏武传》的基本内容、写作背景和人物形象。
过程:
讲解《屈原列传》和《苏武传》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详细介绍屈原和苏武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3.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屈原和苏武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分析《屈原列传》中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以及他面对逆境的坚韧不拔。
分析《苏武传》中苏武的忠贞不渝和民族气节,以及他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存意志。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位人物的历史意义,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屈原或苏武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屈原的悲剧与启示”或“苏武的忠诚与民族精神”。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屈原和苏武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屈原和苏武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屈原和苏武的基本生平、人物形象、案例分析等。
强调屈原和苏武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他们的精神。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屈原或苏武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他们的精神。
教学资源拓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