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诗五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该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 柳絮乱飞,愁坏了渡江的游人。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鸣。 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我却要往长安而去。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扬子江”,长江的别称,这里点明了“与友人 别”的地点,而“杨柳春”三字则点明了时间。 杨花:飘飞的柳絮。“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了极至。 几声风笛,带着凄清哀怨,飘入离亭宴上正要分别的友人耳中,更是显出千钧愁情。 互道一声珍重,各奔前程。 扬子江头杨柳春 时间,地点,春景 杨花愁杀渡江人 即景抒情,点醒离别 数声风笛离亭晚 抒写握别情景 君向潇湘我向秦 各奔前程,别意茫茫 《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诗人在扬州与友人的离别,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 自古以来,送别诗多是充满了伤感凄清的愁绪,总是带着“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凉不舍,然而王勃所作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反常态,具有豪迈的气势与开阔的意境,堪称精品。 王勃(650-676) 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唐高中宗时应举及第,曾任虢(guó)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què 城阙: 指长安,送别之地。 五津: 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叙述了两人一留长安,一往蜀州,将分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写景,气势宏伟。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huàn 这位姓杜的朋友也是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时,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 起。 大意: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离情别意,劝慰友人 同为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 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惜别之意,是宽慰友人,全诗的中心句,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qí 无为: 无须,不要。 岐路: 分手的路口。 沾巾: 沾湿手巾,指哭。 此两句就前句的意思再推进一层。离别固然是悲伤的,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亦似比邻,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 互勉作结,更显意义深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2、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 豁达乐观 小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乐天,白居易的字。 见赠:送给(我)。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