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地理优选大一轮鲁教课件:4.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pptx

发布:2024-03-22约5.22千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2-

-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和,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貌气候物质运动能量交换

-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3.整体性体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协调一致制约相互联系

-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4.案例: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沿岸海区的影响强烈荒漠渔场减弱上升

-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读图,完成第1~2题。

-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我国主要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变化可能是由于()A.水土流失现象加剧B.河流沿岸大规模挖沙C.修建水库数量增多D.近十年降水持续偏多2.据图推断,近年我国()A.滨海盐碱化趋势减弱B.台风破坏程度明显降低C.沿岸湿地的面积缩小D.河口附近海岸侵蚀后退CD

-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解析:第1题,图示信息显示,河流年总输沙量呈下降趋势。水土流失加剧,年总输沙量会增加;大江大河年总输沙量的减少受人为挖沙活动的影响不大;由于上游修建水库,泥沙大量沉积在库区,年总输沙量减少;降水偏多,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携带的泥沙量也会增加。第2题,图示信息显示,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海平面上升,滨海盐碱化加重,沿岸湿地面积扩大,海浪侵蚀加剧。台风破坏程度与海平面变化以及入海泥沙量没有必然的关系。

-9-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案例分析

-10-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

-11-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7全国Ⅲ卷)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第1~3题。

-12-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 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 D.递增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DCA

-1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解析第1题,考查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结合图例可以判断,长江口附近的浮游植物密度西部低东部高,自西向东逐渐增大,故选D项。第2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长江口附近8月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能力强,所以流水携带了大量泥沙致使含沙量增大。西部海域由于接近河口,含沙量大,海水透明度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差,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和呼吸作用,故选C项。第3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与夏季相比,冬季河流径流量降低,输送的营养盐减少,光照减少,水温降低,所以总体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减少;西部海域水体变清澈,透明度增加,营养盐丰富,所以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A项。

-1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地理圈层间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和桂林“山水”的成因1.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动力岩石圈水圈热能动能势能

-1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发展演化的原因,间相互联系的纽带。?(2)实例。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②地理环境中的、等物质运动。?地理环境圈层光合有机物呼吸水循环碳循环

-1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3.桂林“山水”的成因(1)认识喀斯特地貌。①喀斯特作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和作用。?②形成条件:岩石的和透水性;水的和流动性。?③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和喀斯特地貌。?溶蚀淀积可溶性溶蚀力地面地下

-1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2)剖析桂林“山水”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