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张家港市东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张家港市东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
一、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对所有的中小学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在新课程体系当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必修课,这就意味着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面前,有不少实验区的学校先行了一步,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是跟上呢?还是继续观望、等待,等着“模仿”?但如果是一味去“模仿”,这门课程就总是别人的,而一群孩子是不应该重复另一群孩子的生活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应该是每一个学校为孩子们创造出来的各不相同的教育生活。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实施和管理,主要是由学校自己完成的。这就给我们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改革走出自己的路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也是摆在我们农村小学教师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二、课程目标
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目标,它没有严格的体系化的内容标准。但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但对具体的活动项目和活动主题来说,应有具体的活动目标。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活动目标设计时必须要考虑以下依据。
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立足点是学生发展。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和未来终身发展的需要、是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的根本依据。因而,我们需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要,以及他们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背景,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角度出发,制定活动目标。
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发展对每个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依据。我们处在一个变化日益激烈的伟大时代,以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信息社会、知识综合等为特征的时代,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他们创新精神精神和探究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环保意识、合作意识与民主意识、创新意识等各种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要具体体现这些基本要求。
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分化与综合并存,一方面,新学科、新知识不断产生,学科门类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综合越来越强,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产生,科学研究日益依赖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学生要适应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必须逐步养成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内容
1、信息技术:学习通过计算机上网浏览、下载、处理并储存和提取信息的技术;学习从电视、广播、报刊、书籍和网络分类搜集、整理并储存和提取信息的技术。
2、劳动技术:学习简单的种植、锄草、修剪花木的技术、环境整理和布置等技术、自我服务活动;
3、社区服务:参与公益性的社区宣传、调查和服务活动。
4、专题研究:学习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法;学习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研究成果的鉴定。
四、课程实施
实施理念
理念之一:是综合教育的思想。
首先,在活动内容上是综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在内容的选择上具有广阔性特点,着眼于儿童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儿童生活领域涉及儿童的学校生活活动、家庭生活活动。生活技能训练、生活科技等方面;自然领域涉及人口与生存、环境与资源、动物和植物保护、人类健康与疾病等方面;社会领域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科技与社会发展、人与制度等方面。
其次,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它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取向。激活头脑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的知识;培养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以及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述思想交流成果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与人沟通、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发展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理念之二:是实践教育的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它与以知识信息的接受为主的学习活动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它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研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