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八章资料.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10月CPI同比增长3.2% 2013年11月09日09:32 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3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上涨3.3%;食品价格上涨6.5%,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3.2%,服务价格上涨3.1%。1-10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6%。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2、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当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人们可以完全预期时,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很小,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影响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 (1)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经济学界有三种观点:一是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一是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增长;另一是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2)通货膨胀与国民收入再分配 通货膨胀情况下,社会成员工资收入增长幅度不一致,因而其名义货币收入比例发生变化。随着物价的上涨,实际货币收入下降,每个社会成员承受的价格上涨损失也是不平衡的。这样,通货膨胀通过价格上涨,实际上在社会成员之间强制进行一次国民收入再分配。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1.凯恩斯的观点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2.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当时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工作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3.滞胀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 ,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经济现象。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造成停滞性通货膨胀的原因通常有二: 1.政府错误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 2. 供给冲击,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使得社会供给不足,在带来通货膨胀的同时还会导致产出下降。 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厂商无法立即反应其成本,在高成本的压力下,难以生存,失业率因此而提高。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般来说,对付“滞涨”,货币政策的用武余地不大,因为如果为了控制通胀而提高利率,则其负面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则其负面影响是可能引发恶性通胀。 对付滞涨一般采用财政政策效果较好,比如,通过加大财政开支或减税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当然,如辅之以适度升息来控制通胀,则效果更好。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统计局:不会滞涨 从GDP和CPI看,中国经济一季度走稳,就业增加,物价可控,民生改善,开局良好,不会出现滞涨,但也不可掉以轻心。 相晓冬:中国经济已经陷入严重滞涨中国经济已经陷入严重的滞涨,所谓滞涨就是一方面经济增长停滞,另一方面物价却节节攀升,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二、通货膨胀的治理 1.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需求过多而引起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减少总需求,为此,必须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1)增加税收。政府通过开设新税种,提高税率等办法来减少居民和厂商的可支配收入,抑制总需求的膨胀。税收增加意味着增加财政收入,财政赤字可减少,政府由此可减少货币的发行量;同时,税收的增加,使厂商的利润相对减少,因而厂商的投资需求也就减少。 (2)削减政府财政支出。在财政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削减政府财政支出也可相应地减少财政赤字,从而减少货币发行量,而且政府财政支出本身便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削减政府财政支出也就是直接地减少了总需求。削减政府财政支出,主要手段如压缩公共事业投资,减少社会福利费用,控制政府开支等。 二、通货膨胀的治理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作用是通过减少货币供给量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膨胀。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在实行货币政策时,主要采用三种常用的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