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干外部性理论下环境污染和其治理经济学探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外部性理论下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本文从外部性理论研究我国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措施,探讨目前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环境污染的实质是外部不经济。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环境资源的公共品特性,环境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官员自身的利己动机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四大原因,针对环境污染的四大原因,笔者提出了四大举措,即:强化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税、健全政府的监督机制和构建排污权信息交易平台
关键词:外部性理论;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经济学
0 引言
经济有序运行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生态环境。环境污染是由于环境行为主体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采取不当的社会经济行为而导致的环境破坏,进而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其实质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失衡。如今,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采取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健全政府的监督机制
1 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理论分析
外部性理论首次由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并且在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的努力下加以丰富和完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外部不经济性问题普遍存在。在经济学中,庇古和马歇尔认为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1]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是指行为主体的行动使其他客体受益,并且无法向客体收费的现象,比如,公园的美景给参观者带来了美的享受,而参观者不必为此付费。外部不经济主要是指行为主体的活动使其他客体受损,行为主体不愿补偿客体的现象
2 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2.1 环境行为主体的决策和活动具有有限理性的特质
在环境行为主体看来,一方面,由于机会主义倾向和人的短视性的存在,环境行为主体尽管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但面临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较低的现状,人们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经济的增长,仅着眼于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取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环境行为主体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潜伏期,导致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环境污染尚未出现之前,环境行为主体仅仅是有限理性,这就表明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在一定条件下很难得到有效治理
2.2 环境资源是公共物品具有公共品特性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2]公共物品主要有三个特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水、大气、空气等环境资源是全人类的共有财富,公共物品的这三大特性促使人们都想“搭便车”。?搭便车理论首次由经济学家曼柯
2.3 政府官员具有鲜明的利己动机特质
布坎南将“经纪人假设”运用到政府行为,按照经济学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界定,市场做不好或无法做的事应由政府去做,但并不意味者政府市场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政府就一定有效,但是在市场失灵而政府较有效的前提下,政府干预和调节是很有必要的,假如政府不干预,就会出现政府缺位的现象。就环境污染问题而言,市场本身难以进行有效调节,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强有力的干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官员为了获得较高的GDP增长,忽视为取得经济增长而偿付的环境成本,不认真贯彻落实相应的法律法规,甚至对环境污染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忽视公众利益
2.4 环境信息具有不对称和稀缺的特质
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技术性的,二是经济人动机引发的矛盾冲突,”[3]从技术方面来看,信息的获取需要依赖媒体、设备等工具,若花费的成本远远超过信息带来的受益,主体就会失去动力,从经济人动机引发的冲突看,都试图出于信息优势地位垄断信息。就环境信息而言,污染者对污染物的伤害要比受污者了解的多,但是公开环境信息不利于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环境行为主体倾向于封锁环境信息,通过确保信息优势获取个人利益,环境信息的不对称性凸显出来
3 环境污染治理的途径分析
3.1 强化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环境行为主体几乎都是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做出的决策,其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和环境教育缺失。因而,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是抑制和治理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实现治理环境污染这一目标,必须充分有效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一方面,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依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标准运行,促使环境保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