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五)其他栓塞:胆固醇栓子 癌栓 由血管阻塞(动脉多见)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第五节 梗死(infarction) 一、病因和形成的条件 (一)、病 因 1、血栓形成:心,脑,肢体 2、动脉栓塞:肾,脾,肺 3、血管受压闭塞 4、动脉痉挛 (二) 形成的条件—决定因素 ①供血血管的类型 ②血流阻断发生的速度 ③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④血的含氧量 二、梗死病变及类型 (一)形态特征 形状与血管分布有关 脾肾肺:有门脏器呈锥形、 尖向门、底朝面 心脑:不规则形 肠:节段形 质地:与坏死类型持续时间有关 脾肾心:凝固性 脑:液化性 肺肠:湿性坏疽 时间:新鲜隆起,陈旧凹陷硬 类型: 以含血量分贫血、出血性梗死 有无感染分单纯、败血性梗死 (二)类型 镜下:C结构消失, 组织轮廓存在 1、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 机制:组织致密、侧枝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 ( 心脾肾—脑) 大体:坏死灰白色、 周围有充血、出血带 脾梗死 心肌梗死 2、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 机理:高度淤血 组织疏松、 侧枝丰或双重血供器官 (肺、肠) 支气管动脉 肺动脉 肺静脉 镜下:坏死、弥漫性出血 大体:暗红色 肠梗死 三、结局及影响 结局:同坏死的结局 影响:与梗死的器官、部位及大小有关 小 结 淤血的概念、病变与后果,肺淤血、肝淤血的形态学特点,槟榔肝 血栓形成及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 血栓的类型及形态 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栓塞的概念及类型 梗死的概念、形成的条件 贫血性梗死及出血性梗死的形成条件、病变特点、结局 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三者相互关系 思 考 题 一、名词解释: 淤血 心衰细胞 肺褐色硬化 槟榔肝 血栓形成 栓塞 梗死 贫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 二、问答题 1、 慢性肝淤血时,肝切面为什么会出 现槟榔状花纹? 2、栓子是如何运行的? 3、羊水栓塞的病理特征是什么? 4、静脉淤血、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之间有何联系? * (二)血流状态改变 涡流形成 血流缓慢 1 血小板进入边流 2 凝血因子局部堆积、 活化 3 产生离心力,损伤内皮细胞 1 血小板靠边 2 局部已存少量凝血活性物不被正常血流稀释、运走 3 流入局部血液的凝血物在局部滞留 4 促内皮细胞激活,增加WBC粘附 血栓形成 血管腔不规则扩张或膨出 静脉瓣处 (三)血液凝固性增加 手术创伤妊娠和分娩前后 DIC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遗传性高凝状态 获得性高凝状态 V因子基因突变 抗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 (一)形成过程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 (二)血栓类型和形态 1、白色血栓(pale ~) (1)构成:大量血小板 (2)大体:灰白、坚实。 (3)镜下:珊瑚状的PC梁表面粘附白细胞 (4)见于:血栓起始部;延续性血栓头 2、混合血栓(mixed ~,层状血栓) (1)构成:由析出性血栓和红色血栓构成 (2)大体:红、白相间层状排列 (4)见于: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A瘤、心脏内球形血栓 (3)镜下:血小板、红细胞 3、红色血栓( red ~,凝固性血栓) (1)构成:纤维素及红细胞 (2)大体:暗红色、质脆 (3)镜下:纤维素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4)见于: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4、 透明血栓(hyaline ~,微血栓) (2)构成:纤维素——纤维素性血栓 (1)部位:微循环内——微血栓 (4)见于: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肉眼:看不见——镜下血栓 (二)血栓类型和形态 类 型 形成条件 主要成分 形态特征 pale ~ mixed ~ red ~ hyaline ~ 小结 三、血栓结局 溶解吸收 软化脱落 机化再通 钙 化 “弊大于利” 四、血栓对机体影响 有 利 止血、防感染扩散 有 害 阻塞血管(A→缺血;V→淤血) 栓 塞 心瓣膜病 如风湿内膜炎 DIC——出血、休克 第四节 栓 塞 指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 (栓子embolus),随血流 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embolism)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一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