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1节紫外吸收光谱概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一、概念及特点 二、分子吸光分析法 2.特点: (1)灵敏度高 适于微量组分的测定,一般可测定10-6g级的物质,其摩尔吸收系数可以达到104~l05数量级。 (2)准确度较高 其相对误差一般在1%~5%之内。 (3)方法简便 操作容易、分析速度快。 (4)应用广泛 不仅用于无机化合物的分析,更重要的是用于有机化合物的鉴定及结构分析(鉴定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可对同分异构体进行鉴别。此外,还可用于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的测定。 局限性: 有些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没有吸收谱带,有的仅有较简单而宽阔的吸收光谱,更有个别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大体相似。例如,甲苯和乙苯的紫外吸收光谱基本相同。 因此,单根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不能完全决定这些物质的分子结构,只有与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等方法配合起来,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可靠。 二、分子吸光分析法 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 目视比色法,光电比色法,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目视比色法 特点:灵敏度高,准确度低,不同人看结果不同。 紫外光:200-400nm 可见光:400-750nm 红外:0.75-50?m 单色光:单一波长的光。 复合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的光。 互补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能够组成白光的两种光互称为互补色光。 溶液呈现的颜色是它吸收光的互补色。 两互补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可得到白色。 2.光电比色法:比较溶液对某一波长光的吸收情况。比目视比色法的准确度和选择性好。 3.吸光光度法:与光电比色法的原理相同,只是二者获得单色光的方法不同,前者使用滤光片,后者使用光栅、棱镜,因而比光电比色法的准确度和选择性好。 Lambert—Beer 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A = K b c ………K为比例常数,b为液层厚度,c为溶液浓度 上式表明: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含有吸光物质的溶液后,溶液的吸光度 A 与吸光 物质的浓度 c 及吸收层厚度 b 成正比。 偏离原因: (1)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 由于单色器色散能力的限制和出口狭缝需要保持一定的宽度,所以目前各种分光光度计得到的入射光,实际上都是具有某一波段的复合光。 (2)介质不均匀引起的偏离 如被测溶液不均匀(胶体溶液、乳浊液或悬浮液),入射光会因散射现象而损失使透射比减少,实测吸光度增加产生正偏离。 (3)由于溶液本身的化学反应引起的偏离溶液中的吸光物质因解离、络合或缔合使浓度发生改变,而使吸光度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偏离。 例题1:已知某物质在355nm处摩尔吸收系数5.2×105L·mol-1·cm-1,用2 cm吸收池测得该物质的吸光度为0.840,计算该化合物的摩尔浓度。 解: A=κbc c= 0.840/(5.2×105×2) =8.1×10-7mol· L -1 例题2:摩尔质量为125g·mol-1的某吸光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为2.5×105L·mol-1·cm-1,当稀释20倍后,在1cm吸收池中测定吸光度为0.600,计算稀释前每升溶液中含有该物质多少克? 解:A=kbc 0.600= 2.5×105×1×c c=2.4×10-6mol·L-1 m=c×20×V×M m=c×20×1×125 g·mol-1=6.0×10-3 g * * 第一节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ultraviolet spectrometry, UV principles of UV 一、概念及特点 1.概念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程度(吸光度)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含量,推测物质结构的分析方法,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UV-Vis)。 250 300 350 400nm 1 2 3 4 e λ * * -刘宇- 此处是标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