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 环境伦理观.doc

发布:2018-02-28约7.56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普洱林业学校教案首页 学科:森林资源与环境导论 时 间 第9周 章节 §5 课题 环境伦理观 课时 2 教 学 目 标 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智慧;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环境伦理观的产生;森林与人类文明的兴衰;森林环境道德的基本要求;生态无国界,人类需要全球伦理;森林与人类文明的兴衰;森林环境道德的基本要求;生态无国界,人类需要全球伦理;全球环境道德的基本规范;企业行为中的环境伦理;个人行为中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观对发展的影响。 认识: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自然环境价值的理论依据;自然环境的显价值和潜价值;自然环境价值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教学重点 自然环境价值的理论依据;自然环境的显价值和潜价值;自然环境价值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教学难点 自然环境的显价值和潜价值 教学方法 讲 授 教学用具 常 规 讲 授 内 容 第一节 环境伦理观的产生:人与环境的关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智慧;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环境伦理观的产生。 第二节 自然环境伦理价值:自然环境价值的理论依据;自然环境的显价值和潜价值;自然环境价值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第三节 环境伦理的主要原则:尊重和善待自然;关心个人更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第四节 环境伦理与人类行为方式:森林与人类文明的兴衰;森林环境道德的基本要求;生态无国界,人类需要全球伦理;全球环境道德的基本规范;企业行为中的环境伦理;个人行为中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观对发展的影响。 版书设计 电子版书 作 业 简述自然环境的显价值和潜价值 课后记 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良好。 环境伦理观 环境伦理观的产生 人与环境的关系 生产活动角度看人与环境的关系 ⑴人类离不开环境 一方面,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环境基础。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活动的产物,源源不断地排放到环境中去。环境趁着容纳、清除或改变这些代谢物的作用。所以人类与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离开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 ⑵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作用于环境,影响和改变环境,环境又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星中不断发展的。 从哲学角度看人与环境的关系 ⑴对立性 从对立面看,环境总是按照自己的发生和发展的。人类的主观要求与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 ⑵统一性 从统一的方面看,环境总是人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同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 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⑴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本质上是人与环境关系的错位及人类价值扭曲。人类最终的选择,是寻求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存。 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能够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发展模式,其强调了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等三大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改善和保护人类美好生活及其生态系统的计划和行动的过程,是多个领域的发展战备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⑶加强国际合作,保护地球环境 保护人类地球母亲免遭伤害,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因此必须进行国际韹合作。目前,人类为使地球成为人类安居的美好家园,全球性的保护地球母亲的协调行动正在积极推进。 ⑷搞好国土治理工作 国土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它是一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基础。国土治理是指对国土资源的考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以及为此目的而进行的国土规划、国土立法、国土管理等工作。如搞好林业生态环境规划与治理对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⑸加强环境立法 环境立法是指为了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并进而保护人类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加强环境立法,健全环境法制、法规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有效途径。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智慧 道教中环境伦理智慧 道教是根植于中华大地的特有宗教。道教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顺应自然规律(道)。道教强烈反对,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百战不殆的战争。 儒教的环境伦理思想 儒教思想富含环境伦理的智慧,对今天我们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儒教主张,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强调天人的协调,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则不相悖。”“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节约自然意资源,是儒教环境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