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工程第二章_培养基及其制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培养基及其制备 ;发酵培养基的要求;第一节 培养基的类型及功能
;M培养基(1L): Na2HPO4 6g,KH2PO4 3g, NaCl 0.5g, NH4Cl 1g, MgSO4.7H2O 0.5g, CaCl2 0.011g,葡萄糖 2-10, pH 7.0 ;2、按状态;;二、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1、选择培养基的基本原则
必需提供合成微生物细胞和发酵产物的基本成分。
有利于减少培养原料的单耗,提高单位营养物质所合成产物的数量或最大产率。
有利于提高培养基和产物浓度,以提高单位容积发酵罐的生产能力。
有利于提高产物的合成速度,缩短发酵周期。
尽量减少副产物的形成,便于产物的分离纯化。
原料价格低廉,质量稳定,取材容易。
所利于提高氧的利用率,降低能耗。
有利于产品的分离纯化,并尽可能减少产生“三废”物质。用原料尽可能减少对发酵过程中通气搅拌的影响,;三、原料转换及意义
1、方法
(1)碳源的节约和代用
使用稀薄培养基,适当降低碳氮比,严格控制放罐时残糖浓度;
改用废糖蜜、废葡萄糖母液和工业用葡萄糖来代替淀粉、糊精和食用葡萄糖等;
改革工艺,改进代谢控制方法;
提高生产菌种的发酵单位。
开拓新的原料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主要是野生植物纤维、木屑水解物、石蜡、醋酸、乙醇等代粮发酵资源。
(2)进展:乙醇、醋酸代粮发酵(作业:同学们自己查找相关资料)
2、意义;2、选择培养基的方法
了解生产菌种的来源、生活习惯、生理生化特性和一般的营养要求;
了解生产菌种的培养条件、产物形成、一般提炼方法、产品质量要求等。
摇瓶试验和小型发酵罐培养,摸索有机碳源和氮源的利用情况和产生代谢产物的能力。
确立一个培养基配比,再做各种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离子的影响试验。
复合培养。
试验各种发酵条件和培养基的关系
中间补料方法的研究:调节碳氮;添加中间体
;第二节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 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利用葡萄糖
但是会引起葡萄糖效应;(一)、有关的概念
糖化:在工业生产上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淀粉的糖化。
淀粉糖:由淀粉制得的水解糖液,其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少量麦芽糖和其他二糖、低聚糖、复合糖类、原料带来的杂质(如蛋白质、脂肪等)及其分解产物。
易被利用的淀粉水解产物:葡萄糖、麦芽糖及蛋白质、脂肪分解产物即氨基酸、脂肪酸等是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
不能被利用的淀粉水解产物:一些低聚糖类及复合糖类等杂质。 ;(二)、淀粉水解糖的制备方法 ?
1、酸解法(酸糖化法)
(1)原理:它是以酸(无机酸或有机酸)为催化剂,在高温高压下将淀粉水解转化为葡萄糖的方法。
(2)优点:
生产简易,由淀粉逐步水解为葡萄糖的整个化学反应过程,仅仅在一个高压容器里进行,对设备要求简单;
水解时间短(如采用10°Be′浓度淀粉,在0.294MPa(表压)压力下需20min左右;在0.343MPa(表压)下仅需7-10min即可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
设备生产能力大。;(3)缺点
由于水解作用是在高温、高压及一定酸浓度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酸解法要求有耐腐蚀、耐高温、高压的设备;
淀粉在酸水解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是很复杂的,除了淀粉的水解反应外,尚有副反应的发生,这将造成葡萄糖损失而使淀粉转化率降低;
对淀粉原料要求严格,淀粉颗粒不宜过大,大小要均匀,颗粒大,易造成水解不透彻;淀粉乳浓度也不宜过高,浓度高,淀粉转化率低。;2、酶解法
(1)原理:用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液化”和“糖化”都是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进行的,故也称为双酶水解法。
(2)步骤:
液化:利用α-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糊精及低聚糖,使淀粉的可溶性增加;
糖化:利用糖化酶将糊精或低聚糖进一步水解,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3)优点:
条件较温和,因此不需耐高温、高压、耐酸的设备,便于就地取材,容易上马。
专一性强,副反应少,因而水解糖液纯度高,淀粉的转化率(出糖率)高。
可在较高淀粉乳浓度下水解。
酸解法一般作用10-12°Be′(含淀粉18%-20%);
酶解法用20-23°Be′(含淀粉34%-40%),而且可采用粗原料。
由于微生物酶制剂中菌体细胞的自溶,糖液的营养物质较丰富,这就使发酵培养基的组成可加以简化。
用酶法制得的糖液颜色浅、较纯净、无苦味、质量高,有利于糖液的精制。;(4)缺点:
反应时间较长(从投料到糖化完毕需2-3天),要求的设备较多;
需要具备有专门培养酶的条件;
由于酶本身是蛋白质,易造成糖液过滤困难。
3、酸酶结合法
(1)酸酶法
原理:事先将淀粉酸水解成糊精或低聚糖,然后再用糖化酶将其水解为葡萄糖的工艺。
适用范围:颗粒较紧密的原料(如谷物淀粉)。
优点:酸液化速度快,且糖化是由酶来进行的,对液化液要求不高,可采用较高的淀粉乳浓度,提高生产效率。;(2)酶酸法
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