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赛课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放大与缩小》教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放大与缩小》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以及把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2.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按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图形的相似,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按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放大与缩小
谈话导入
1.观察体验
师:同学们,冬天到了,你们最喜欢这个季节的哪种自然现象?(雪)
师:老师有一个遗憾,没有仔细观察过一片雪花的形状,你们观察过吗?为什么?老师在网上下载了美丽的雪花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学生仔细观察)
师:那么雪花就像图片里一样大吗?(不是)图片里的雪花被放大了。(板书:放大)
师:在深圳就有一个世界之窗微缩景观,它就是把一些名胜古迹、世界奇观按照一定的比缩小仿制而成的。
(生欣赏微缩图片:1.意大利比萨斜塔。2.悉尼歌剧院3.西藏布达拉宫)
师:这些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放大与缩小 评论(0)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分别用同样长的3根,6根,9根小棒摆成三个等边三角形。
师:观察三个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了解,三个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2.让学生观察1和2两个三角形,说一说两个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关系?(生试述,互纠)
师:数学语言要求严谨,我们叙述时应注意细节方面,如:第二个图形的边长是第一个图形的边长的2倍,我们就说第一个三角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得到第二个三角形。
3.让学生观察1和3两个三角形,说一说两个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关系?(生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来叙述)
师:第三个图形的边长是第一个图形的边长的3倍,我们就说第一个三角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3倍后得到第三个三角形。
4、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5、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6、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我们的画法是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
7、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8、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9、引导发现。? 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多媒体出示。?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首先我们再来观察三角形,1和2两个三角形,由第二个三角形到第一个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变化?由第三个三角形到第一个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变化?(生试述)
师:我们这样叙述,第二个图形的边长缩小到原来的1/2后得到第一个图形,我们还可以说第二个三角形的边长缩小2倍后得到第一个三角形。第三个图形的边长缩小到原来的1/3后得到第一个图形,我们还可以说第二个三角形的边长缩小3倍后得到第一个三角形。(师生共同叙述,在让学生单独叙述)
师:我们一起研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