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 P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 ( C )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 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 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 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自我中心言语
P28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乳儿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婴儿期: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幼儿学前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儿童期、学龄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期:“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中学生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
P32 自我意识
1.成分 自我认识: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认识成分)
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爱、自豪等(情感成分)
自我监控:调整和控制(意志成分)
2.发展 生理自我(3岁左右)
社会自我(少年期、初中)
心理自我(青年期、高中)
P65 加涅按学习水平分类
信号学习:不随意反应、情绪反应
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联想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的学习
解决问题的学习
P67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说 猫开笼取食实验
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强调“做中学”
2.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狗进食的摇铃实验
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迷箱实验
程序教学:个别教学(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
基本规律:强化(正强化-普雷马克原理)、消退、惩罚
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参与性学习、观察性学习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P76 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完形-顿悟说:大猩猩接杆实验
2.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白鼠迷宫实验
认知地图说
S-O-R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历理论:学习观:学习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提倡发现学习
4.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