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6刺灸法总论3拔罐法.ppt

发布:2016-08-22约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概 述 拔罐法:又称:角法、吸筒疗法 定义:以罐为工具,造成罐内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的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一、罐的种类 竹罐 陶罐 玻璃罐 抽气罐 多功能罐 替代罐 二、罐的吸附方法 1.吸罐 吸力 2.起罐:消毒 (1)火吸法 闪火法:罐口 酒精 (2)水吸法 投火法:滴酒法:贴棉法: (3)抽气吸法 闪火法拔罐 三、拔罐方法 适合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 腰背部、大腿部 刮痧效应 调节吸力 1.留罐 法 时间10-15分 注意:充血 瘀血 水泡 2.走罐法 (推罐法) 5.留针拔罐 针刺深度 风湿痹痛 神经麻痹 局部皮肤麻木功能减退之虚证, 不适合留罐的部位(暴露部位)控制吸力 3.闪罐法 4.刺血拔罐法 软组织损伤 丹毒 皮肤病 注意:调节出血量 操作方法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治疗作用 通经活络 行气活血 消肿止痛、祛风散寒 适应范围:无痛创 简便易行 五、注意事项 1、拔罐的部位 2、罐的选择(种类\大小) 3、水泡的处理 4、不宜拔罐的部位与疾病 5、孕妇的禁忌 不宜拔罐的部位与疾病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忌。 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不宜拔罐。 3、全身高度浮肿者不宜拔罐。 4、皮肤高度过敏、受术部位皮肤破损、溃烂,或外伤骨折部位、静脉曲张处,或癌肿恶瘤部位、皮肤丧失弹性者不宜拔罐。 5、五官部位、肛门及心尖搏动处不宜拔罐。 6、大血管附近、浅显动脉分布处和疤痕部位不宜拔罐。 影响起泡的因素:疾病与部位、时间、季节(夏季) 颈椎病:大椎、肩胛岗上方 泡液的颜色:清水样(未见细胞) 浅黄(少量红细胞) 橙黄(5-10个红细胞) 浅红(20-35个红细胞) 暗红(红细胞满视野) 泡液为单纯组织液或组织液+含量不等的血液 软组织劳损一般出现软组织水肿等无菌性炎症变化、吸取组织液可减轻或消除无菌性炎症的状态 水湿、痰浊之邪、瘀血 关于水泡的几个问题 拔罐的作用原理 中医认为,本法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清热降火、解毒泄浊、吸毒拔脓、祛腐生新、益气温阳、扶正固本等作用。 (一)良性物理刺激作用 1、机械刺激作用 2、温热作用 (二)体内生物学效应 1、促进血液循环 2、促进新陈代谢 3、提高免疫能力 4、缓解机体疼痛 5、调节大脑功能 6、调节肌肉功能 7、双向调节效应 拔罐的罐内负压作用,可致机体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使毛细血管通透性与组织的气体交换增强,进而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溢入组织间隙而发生淤血,红细胞受到破坏,大量血红蛋白释出,使机体发生了自家溶血现象。同时由于负压的吸拔或熨刮、磨擦、牵拉、挤压对皮肤与肌肉浅层的良性刺激,不仅调节血液循环,也刺激了神经、皮下腺体、肌肉等多系统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如走罐,多种物理刺激作用于背部神经根,反射于大脑皮质,兴奋中枢神经,可引起背部发生持续一天以上的舒适感与反射性温热感。 (一)良性物理刺激作用 1、机械刺激作用 拔罐法本身即有温热反应,尤其火罐、水罐、药罐等更具温热刺激作用。温热刺激使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改善组织的营养供给,增强皮肤深层细胞的活力、血管的通透性、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增强组织的耐受性与抗病能力,通过反射机制而调节全身。 2、温热作用 拔罐的物理刺激,致局部肌肤充血,血液往复灌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与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从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拔罐刺激还可通过神经机制加强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增加血管壁的弹性,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全身营养状况。还可加速静脉血回流,降低大脑循环阻力,减少心脏负担,调节肌肉与内脏血流量,增强内脏的活力。 1、促进血液循环 (一)体内生物学效应 拔罐可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加,调节微循环,加速局部组织的氧供与营养物质供给、体内废物与毒素的排出,提高新陈代谢水平与组织细胞的活力。皮肤内汗腺与皮脂腺有分泌与排泄的功能,拔罐的负压作用可使汗腺与皮脂腺功能增强,协助与加强肾脏排泄体内新陈代谢的废物,同时也可使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