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刺灸法-灸法、拔罐法课件.ppt

发布:2019-05-22约7.18千字共7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走罐法 操作:又称推罐法,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罐,罐口要求平滑厚实,先在罐口涂一些凡士林油膏等润滑油,将罐吸拔好后,以手握住罐底,上下往返推移,至所拔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适用: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 (三)闪罐法 操作: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上,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度。 适用:肌肉比较松弛,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处;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患者也适用此。 (四)留针拔罐法 操作:此法是将针刺和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操作时先针刺,待得气后留针,将罐拔上,留置10~15min,然后起罐、出针。 适用:多用于风湿病。 (五)刺血拔罐法 操作:又称刺络拔罐。即将应拔罐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10~15min 适用: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症、丹毒、哮喘、坐骨神经痛等。 (六)药 罐 操作:先在抽气罐内盛一定的药液,常为罐子的1/2左右,常用的如生姜汁、辣椒液、两面针酊、风湿酒等,或根据需要配制,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罐吸附在皮肤上。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 作 用 消肿止痛 祛风散寒 通经活络 行气活血 (二)适应范围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发热、咳嗽、支气管哮喘及其他肺部疾患;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 皮肤病:丹毒、痤疮、疮疡初起未溃等; 风湿痹痛、落枕、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一)起罐方法 操作:起罐时,用一手将火罐口边缘的皮肤轻轻按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注意:手法要轻缓,不可强行上提或旋转拔起,以免损伤皮肤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拔罐的注意事项 1、拔罐应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拔罐。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操作时动作必须做到稳、准、轻、快。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如因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应及时处理。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及高热抽搐者和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 谢 谢 ! 1、热敏化的特点 1.1热敏化的热传导特点 1.1.1透热,灸热从经穴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出现概率为60% 1.1.2扩热,灸热以施救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出现概率为75% 1.1.3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方向传导,出现概率为65%。 1.1.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甚热,出现概率为25% 1.1.5表面不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甚热,出现概率为35% 1.1.6非热觉,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独立出现概率约10%,相兼出现概率约60% 2、热敏化在人群中的表现差异 健康人群热敏化出现率5%,而对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肌筋膜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二十余种病的探查,热敏点出现率70%,疾病痊愈后热敏化率下降至10%左右。 3、热敏化出现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符合 陈日新等曾以30例背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体表共查出热敏化腧穴121个,与经穴定位重合率为48.76% 4、热敏化腧穴具有其自身分布规律 初步研究了20种疾病的腧穴热敏化分布规律,如面瘫在翳风、感冒在风府和上印堂,盆腔疾病在三阴交、便秘在次髎,眼科疾病在耳垂区耳穴等 5、气至而有效 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循经感传,出现率达95%,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灸法。 (五)其他灸法 概念:又称非艾条灸,是指以艾绒以外的物品作为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 常用的有:灯火灸 天 灸 蒜 泥 灸 细 辛 灸 天南星灸 白芥子灸 1、灯火灸 概念:又称灯草焠、灯草灸、油埝灸,也称神灯灸,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 操作方法:取10~15㎝灯心草,蘸麻油浸渍入3~4㎝,点燃后对准腧穴(如角孙、长强等),猛一接触听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焠之声可重复一次。 适应症:灯火灸用于小儿痄腮、喉蛾、吐泻、麻疹、惊风等病症。 2、天灸 概念: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一种不用火的灸法。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腧穴,贴后腧穴皮肤出现红晕,感到温热犹如施灸,甚至局部皮肤可起泡。用于天灸的药物有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