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新1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针刺异常情况 滞针 表现: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 原因:精神紧张或疼痛引起肌肉收缩、持续单向捻转、留针时间过长 处理:安抚循按使放松,调整针体使复原 预防:充分解释,消除顾虑;手法轻巧 针刺异常情况 弯针 表现:方向角度改变、针体活动困难或疼痛 原因:体位改变、手法过猛、外力撞击 处理:放松局部、恢复体位、顺势拔针 预防:手法要熟练,选好固定体位 针刺异常情况 血肿 表现:肿胀、皮肤青紫 原因:刺伤血管 处理:按压、冷敷、热敷 预防:手法柔和,避开可见血管,出针按压针孔,熟悉解剖 * 施术部位的宜忌 避免刺伤内脏 :胸背腰腹部 避免刺伤重要血管 避免刺伤延髓:颈项部 孕妇禁忌 :小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活血通经穴 小儿禁忌 :囟门 皮肤禁忌 :感染、溃疡、瘢痕 等 禁刺腧穴宜慎针 禁灸部位禁灸部位 针刺宜忌 * 患者体质的宜忌 刺法宜忌 肥胖、强壮、年轻者宜多刺、深刺、留针; 瘦小、虚弱、老幼者宜少刺、浅刺、疾出。 孕妇、习惯性流产者慎用针刺 灸法宜忌 初病、体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 久病、体弱、老幼妇艾炷宜小,壮数宜少 针刺宜忌 * 病情性质的宜忌 疾病性质 “五夺”气血大亏,不宜泻法 “五逆”脉证不符,不宜针刺 暂时现象 大醉、大怒、大惊、大渴、大劳(包括房劳)、过饥、过饱等,不宜立即针刺 针刺宜忌 * 五夺 《灵枢·五禁》:“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 《灵枢·玉版》:“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 “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 《灵枢·五禁》:“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 刺灸时间的宜忌 留针的久暂 热证、表证留针时间宜短 寒证、里证留针时间宜长 施针的时刻和时令 候时令而刺 候时辰而刺 因时因人而刺 因病而刺 针刺宜忌 灸 法 Moxibustion *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灵枢》 “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千金要方》 * 教学要求 熟悉灸法的概念、特点、灸用材料。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项。 熟悉灸法的主治作用、适应范围以及灸感、灸量、灸法补泻 灸的作用 温经散寒:治疗寒湿痹痛、寒邪内停 扶阳固脱:治寒厥、脱症、中气下陷 消瘀散结:治疗肿瘤等 防病保健:关元、命门、足三里、大椎 * 瘢痕灸 无瘢痕灸 直接灸 间接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附子饼灸 艾炷灸 艾卷灸 悬 灸 温和灸 雀啄灸 太乙针灸 雷火针灸 温针灸 温灸器灸 常用灸法 艾灸 其他灸法 灯草灸、天灸 实按灸 回旋灸 艾灸的材料 ——艾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本草从新》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孟子》 3--5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暴晒,反复捣碎、筛梗,制成淡黄色艾绒 * 艾炷灸 艾炷(moxa cone)的规格 大(橄榄核)、中(枣核)、小(麦粒) “壮”:每燃一个艾炷 附:艾炷模具 * 艾炷模具 直接灸 瘢痕灸 操作:舒畅体位-定穴-粘附液-小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7-9壮。一周左右化脓,5-6周后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瘢痕。 适应证:顽固性疾病(哮喘等)及发育迟缓 无瘢痕灸 操作:定穴-粘附液-中小艾炷-点燃至轻微灼痛-更换至3-7壮,皮肤轻度红晕。 适应证:慢性虚寒性疾病、痹证等 间接灸 隔姜灸 应用:风寒感冒、风湿痹痛、胃寒腹痛、寒性痛经 注意事项:艾炷放稳防烫伤 隔盐灸(神阙灸) 功用:回阳救逆固脱 应用:虚脱、 虚寒 、急性寒性胃肠疾病 注意事项:盐上需放置姜片 隔蒜灸 应用:未溃疮疡、腹中积块 艾卷灸 悬灸 温和灸:相对固定 2-3cm 10-15min 注:可通过医者探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 雀啄灸:上下移动,如啄食 回旋灸:距离相对固定左右或旋转 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针) 置布或纸(数层)于施灸部位上,点燃艾卷按压使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