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低年级数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低年级数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阳泉市郊区实验小学 胡景萍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生活现实出发,加强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处于积极创新的状态,有进行创造的欲望,才能提高创造能力。实践证明:把“实践活动”渗透于学科之中,能变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实践活动,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那么如何在
一、实践操作是学生活动的源泉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一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以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学习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要教会学生学习,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组织教学。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数学课上,必须加强操作,为学生多设计一些操作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学生在动动手,动动口,画画图,摆摆棒之类的过程中或许就会发现了一些新问题。
例如,教“得数是7的加法”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一道富有思考性的题目:( )+( )=7,接着让学生拿出7个圆片和( )+( )=7在桌上摆,摆一次写一道算式,如摆出OOOOOO+O,便写出6+1=7,然后把圆片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再写算式,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1+6=7,5+2=7,2+5=7,3+4=7,4+3=7,0+7=7,7+0=7都摆出来,教师又结合书上的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题的意义。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得到了开发,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
再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一课,“32-8”的教学可以分组动手操作小棒,先摆32根小棒,然后四人一组讨论可以怎样从32根里去掉8根,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从而想出从一捆里去掉8根,把剩下的2根和22合起来,或者先去掉2根,再从一捆里去掉6根,等几种方法……这样的操作,激活了学生创新灵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而创造灵感也来自于儿童的手指尖。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操作时,不仅要着眼与“如何教”,更要着眼于“如何学”,再组织操作中加强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为什么去操作?怎么去操作?此外,我们要保护好学生的创造灵感,多创设自由活动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性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 的手段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并建立数学概念,同时灵活运用,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该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的简单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让学生运用材料自制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既认识到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如: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后,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做两个不同的侧面,并另外配上底,比较一下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在制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把粘贴部分忽略不计,也有的学生先粘上一张长方形纸条粘贴部分,再装米或装沙,从而比较两个圆柱容积的大小。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探索到了把长方体的长边作底面周长、短边作高时,圆柱的体积大这一规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过程中应遵循这一原则:凡是学生能操作探索的,教师绝不替代,从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操作环境。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