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道路纵断面设计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章;§3.1 概述;(1)基本概念
1)纵断面(vertical)-----用一曲面沿道路中线竖直剖切,展开成平面。
2)路线纵断面图(vertical profile map) -----反映路线在纵断面上的形状、位置及尺寸的图形叫路线纵断面图; 3)地面线:根据各中桩地面高程而点绘成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它反映了原地面的起伏情况;
4)设计线:它是根据设计计算后确定出来的一条形状规则的几何线形。它反映了道路的起伏和高程,由直线和竖曲线构成。
5)设计线要素:直线、竖曲线。;雪肇败雀指竟鸳犯令晦彰推沾盾柴创迂八尿首丘崩典竭聘姐粳滞接熟漫番第3章 道路纵断面设计课件第3章 道路纵断面设计课件;§3.1 概述;§3.1 概述;(2)对路基设计标高(design elevation of subgrade)
1)新建公路:
① 高速、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
② 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和加宽路段时则是指设置超高加宽之前该处标高;;2)改建公路: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以采用中央分隔带中线或行车道中线标高。;定义:道路中线两点间的高差与水平距离的比值, 从路线起点至止点的方向看,路线升高为上坡“+”,降低为下坡“-”。
表示方法:不用角度,而用百分数(%)表示。
道路上5%以内的纵坡对汽车行驶不造成困难,2.5%以内的纵坡对自行车骑行不造成困难。;§3.2 纵坡设计 ;§3.2 纵坡设计 ;(2)城市道路纵坡设计一般要求
1)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2)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3)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4)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5)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3.2 纵坡设计 2、最大纵坡(maximum longitudinal gradient);§3.2 纵坡设计 ;桥上及桥头路线的最大纵坡
1.小桥与涵洞处纵坡随路线纵坡设计;
2.平、纵、横技术指标应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大桥纵坡≤4%,桥头引道≤5%,
3.0.3%隧道内纵坡≤3%;
4.市镇附近路段可适当放宽。 ;折减原因:在高海拔地区,困空气密度下降而使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汽车的驱动力以及空气阻力降低,导致汽车的爬坡能力下降。另外,汽车水箱中的水易于沸腾而破坏冷却系统。 ; 挖方路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良地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称为最小纵坡。
长路堑地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为了保证排水,均应设置不小于0.3%的纵坡。(否则,采取措施。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设置锯齿形街沟或采取其它排水措施来处理) ;§3.2 纵坡设计 5. 坡长限制(grade length limitation);§3.2 纵坡设计 ;(2)最小坡长限制
限制理由:坡长过短,行车频繁颠簸;坡差较大时易造成视线中断;不易设置竖曲线。;§3.2 纵坡设计 ; 一定路线长度范围内,路线两端点的高差与路线长度的比值。
① 相对高差200~500m 不应大于 5.5%
② 相对高差500m 不应大于 5%
③任何相连3km路段的平均纵不应大于5.5%。
;§3.2 纵坡设计 7.合成坡度(resultant gradient) ;§3.2 纵坡设计 ;§3.2 纵坡设计 ;§3.3 竖曲线设计;纵断面上两相邻不同坡度线的交点称为变坡点(grade change point)。
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以及视距的需要,而在变坡处设置的纵向曲线,即为竖曲线(vertical curve)。
竖曲线采用二次抛物线。二次抛物线的计算结果与圆曲线相差很小。;§3.3 竖曲线设计;§3.3 竖曲线设计 1.竖曲线要素的计算 ;§3.3 竖曲线设计 ;§3.3 竖曲线设计 2.竖曲线设计标准 ;§3.3 竖曲线设计 ;§3.3 竖曲线设计 ;§3.3 竖曲线设计 ;§3.3 竖曲线设计 ;§3.5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 ;§3.4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 1.视觉分析 (visual analysis);§3.4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 2.线形(alignment)组合设计;§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