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纵断面设计选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4章 道路纵断面设计 基本概念与术语 道路纵坡 竖曲线 平纵线形组合 纵断面设计和纵断面图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 保证行车顺畅,安全和较高的车速 保证与相交道路广场眼界简述平顺衔接 地形起伏大地区,力求设计线与地面线想接近 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车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坡度 高程控制应结合多种因素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步骤 绘制原地面线 标出控制高程 城市桥梁面高程 立交桥桥面高程 铁道路口应以铁路轨顶高程为准 相交道路交叉口以交叉中心规划高程为准 重要建筑物地坪 试定设计线 确定设计线 例:某道路一变坡点桩号K1+256.387,高程1854.236米,前坡i1=5.4%,后坡i2=3.5%,设置的竖曲线半径R=5000米。求K1+240、K1+260处的设计标高。 解: 1. 计算切线高程 切线长 竖曲线起点桩号 K1+256.387 – 22.5=K1+233.887 竖曲线止点桩号 K1+256.387+22.5=K1+278.887 待求桩号至竖曲线起止点的桩号差: K1+240 x=K1+240 – K1+233.887=6.113 K1+260 x=K1+278.887 – K1+260=18.887 待求桩号处的切线高程 K1+240 H1= 1854.236 –(22.5 – 6.113)×0.054=1853.351 K1+260 H1= 1854.236 +(22.5 – 18.887)×0.035=1854.362 2、计算设计高程 待求桩号处纵距(改正值) K1+240 K1+260 待求桩号处的设计高程: K1+240 H = 1853.351 – 0.004 = 1853.347 米 K1+260 H = 1854.362 – 0.036 = 1854.326 米 在实际工作中,上述计算过程用表格形式来完成。 表头如下: 桩号 坡度/坡长 竖曲线要素 未设竖曲线的设计高 改正值 改正后的设计高 桩号依次向下排列 坡度坡长变坡点桩号高程 RTE 对应各桩号切线高程 竖曲线范围内桩号的纵距 对应各桩号的设计高 三、竖曲线最小半径 这是对竖曲线半径作出的限制。 竖曲线最小半径要满足: (1)缓和行车冲击(径向的超重、减重不要剧烈); (2)行车时间不应少于3 s; (3)满足行车视距。 §4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 一、组合设计的原则 (1)自然地诱导驾驶员视线,保持视觉连续性; (2)平纵线形技术指标大小均衡,保持视觉和心理协调; (3)合成坡度组合得当,有利行车和排水; (4)注重与道路周围景观的配合。 二、线形组合设计要点 (1)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平包竖 组合原则: 1、竖曲线与平曲线重合,且平曲线比竖曲线稍长,即“平包竖”。 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中间最理想。 2、竖曲线与平曲线半径大小保持均衡:根据经验,当平曲线半径小于1000m时,竖曲线半径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即可获得线形的均衡性。 3、不要在凸形竖曲线顶部、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平曲线。 4、在一个平曲线范围内应避免多个竖曲线,反之亦然。 5、避免变坡点设在反向曲线拐点处。 (2)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 平面直线段不宜设置多次变坡,避免出现驼峰、凹陷、跳跃等使视觉中断的线形。 (3) 线形与景观的配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a)应在道路的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重视景观要求,尤其在规划和选线阶段,比如对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区、文物保护区等景点和其它特殊地区,一般以绕避为主。 b)尽量少破坏沿线自然景观,避免深挖高填。 c)应能提供视野的多样性,力求与周围的风景自然地融为一体。 d)不得已时,可采用修整、植草皮、种树等措施加以补救。 e)条件允许时,以适当放缓边坡或将其变坡点修整圆滑,以使边坡接近于自然地面形状,增进路容美观。 f)应进行综合绿化处理,避免形式和内容上的单一化,将绿化视作引导视线、点缀风景以及改造环境的一种技术措施进行专门设计。 g)指导思想是重视沿线自然景观、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再造。 §5 道路纵断面设计 一、纵断面设计的原则 (1)纵断面设计应服从上位依据(总规、控规、可研、初设等业已批准的高程),根据所处的工作阶段取得可靠的定线依据; (2)满足纵断面设计的技术标准,满足等级要求; (3)纵断面线形平顺,坡段平缓,起伏小、少; (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