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养育者的角度看幼儿的情绪管理.ppt

发布:2017-07-07约2.88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养育者的角度看幼儿的情绪管理 */20 1、概念   情绪: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无好坏之分,一般只划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由情绪引发的行为则有好坏之分。) 一、幼儿情绪管理含义及重要性 */20 情绪管理(Emotion Management):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情绪管理最先由因《情绪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一书而成名的丹尼尔·戈尔曼提出) */20 2、重要性 美国生理学家艾尔马的实验研究: 将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体收集在玻璃 试管中,冷却后变成水发现: 心平气和 悲愤 愤怒、生气 (1)从幼儿的身体健康角度看消极情绪 */20 例:生气20分钟,你损失了多少? 此处省略10000字…… */20 (2)从幼儿的心灵健康角度看积极情绪 引:关于“母婴依恋” 指母亲与婴儿之间稳定的情绪联系的建立(婴儿努力寻求与母亲亲密的身体接触或不愿与母亲分离的情绪) 这种早期的情绪依恋为婴儿提供了一种基本信任感(是儿童以后与别人建立密切情感联系、恰当有效同其他社会成员交往的基础)。 有充足的研究资料证明,缺乏母婴依恋感的儿童:不仅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胆小、自卑和孤独,做事谨小慎微,无所适从。 母婴依恋正常的儿童:具有安全感,容易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信任感。 */20 幼儿情绪情绪管理能力直接制约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未来的道德发展。 在早期教育中,如何加强幼儿的情绪社会化,如何培养幼儿有助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良好情绪,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20 二、养育者对幼儿情绪管理的影响 父母(或其他养育者)作为与幼儿相处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的重要他人,是影响幼儿情绪社会化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幼儿情绪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20 (1)养育者如何“造就”幼儿的羞怯、胆小 晓晓,女,6岁,胆小、内向、话少,外出时总拉着父母的手;家中来客人,她也躲在一旁。上幼儿园小班时,每天哭一场。到了大班,仍然不敢走平衡木,即便是老师扶着她走,她的手也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手才能勉强地走过去。 */20 背后的故事:晓晓父亲是兽医,在县城工作,每隔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母亲是山区农民,初中毕业。晓晓从小跟着妈妈长大,与妈妈寸步不离。由于山区农民居所分布稀疏,方圆500米以内只有她们一家人,而其妈妈本身性格较为内向,不爱说话,所以晓晓与外人接触机会较少。直至6岁,其父才接她到县城上幼儿园,一家人终于团聚。 晓晓幼时特别好哭,其母亲总是通过吓唬她“狼来了”来阻止她哭。到了入园年龄,晓晓哭闹不止,母亲先是在幼儿园陪了几天,后来发现效果不明显,就开始打骂她。 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对,就会早就孩子各方面发展的不顺畅,包括孩子情绪的发展。 */20 (2)养育者如何“造就”幼儿的焦虑 豆豆,男孩,5岁性格内向,经常独自一个人发呆。上课老师请他回答问题时,他总是坐在椅子上,双手拧着衣角,瞪着大眼睛不知所措地看着老师无论老师怎么哄,怎么骗就是不吭声,也不愿意站起来。有时他正玩着游戏会不知不觉地流下眼泪,嘴里嚷嚷着,“妈妈,妈妈,我要妈妈!” */20 背后的故事:豆豆出生后与母亲在一起,已建立了较好母子依恋关系,然而,豆豆两岁的时候,其父母终日吵闹不休,最终母亲离开了。这给豆豆的心理造成了巨大伤害,他害怕、担心、忧虑。原本就不太开朗的他从此更是沉默寡言、拘束内向。父母离婚后,他被判给了父亲,与母亲的分离使他整日忧心忡忡,而奶奶不负责任的唠叨更搞得他疑虑重重,留下的只有烦躁不安、担心害怕。他想妈妈,又不敢说,只有在幼儿园玩游戏的时候心理上稍有放松而哭诉出:“妈妈,妈妈,我要妈妈!” 起初,豆豆因离开母亲,缺乏母爱而产生早期分离与期待焦虑,后来,不良的生活环境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则加重了他的焦虑反应。 */20 三、养育者引导幼儿进行情绪管理的机制 情绪的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制情绪,而是要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当的情绪,就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那么养育者应该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情绪管理呢? */20 (1)示范机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