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第一节-什么是文化.ppt

发布:2019-07-11约4.68千字共4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什么是文化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文化?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学历、文凭、职称、文章、著作,等等。是的,这些与文化都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学历和文凭代表着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而职称、文章或著作代表着一个人在已有文化水平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成绩,或是社会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可,是与文化水平或受教育程度相一致的。但是,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文化,更不是文化的全部,最多只能算是与文化有那么一点联系的关键词。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只有读过几年书,受过一定正规教育,取得了一定文凭或职称的人,才算是有文化的人。但是,此文化非彼文化,文化水平不等于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不是学问,不是知识,与受教育程度和学历没有直接关系。文化是指一个人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态度。;;;社会学对文化最简单的说法是: 凡人类不是凭生物本能而做出来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认为是文化。 ;第一节 什么文化;“文明”同样是古汉语中固有的词语。它像“文化”一样,同样以“文”为关键字构成,其本义是“文采光明,文德辉耀”之意。如《易·乾》中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为“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文明也。”;《书·舜典》中的“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孔颖达解释说:“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⑥。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文明”显然暗含着与蒙昧荒蛮相反的意思。其另一义则同“文化”相通,指“文治教化”,例如,前蜀贯休的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中的“文明”即此意。 此外,它还可以指“明察事理”,例如《易经》“明夷”卦彖传中的“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用之。”就是说周文王蒙难被纣王幽囚,但却能保全自身,因为他能够明察事理,洞晓处境的艰险,因而能内怀明哲,外用柔顺,终于摆脱了困境。;一、“文化”一词的来源与演变 1、我国古代的 “文化”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殊。” ——刘向《说苑》 2、欧洲的 “文化” 在欧洲,“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指人类对土地的耕作和农作物的栽培,文艺复兴以后,逐渐把人的培养称为文化。 ;3、 “文化”的演变; 3)马林诺夫斯基—把物质文化加入文化的定义中 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小结: 文化是人类所制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二 文化的要素;;2.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哲学、科学、宗教、艺术、道德、制度、规范、观念等。;2. 语言和符号 语言(language)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人们进行社会生产以及其他社会活动时必须借助语言才能实现。没有语言便不能沟通,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也没有文化。 符号(symbols)是无声的语言,它包括身体姿势、表情、动作、图形、标志等。文字是最普遍的符号,而动作也可以是符号,例如向人吐口水,即代表我不喜欢你或恨你之意。 ;华;三、文化的特征;三、文化的特征;;2、文化具有共享性,指的是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其他象征符号,只有当它们成为人们共享的文化的时候,它们才能进入信息系统进行传播,否则将无法进行沟通。 ;3.文化的象征性 ;;4.文化的传递性 指的是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效仿、效法和利用。 ;发明与发现;四、文化的功能 1.文化的整合功能 2.文化的导进功能 3.文化的反功能 ;1.文化的整合功能;2.文化的导进功能 ;;“中国人,你对传统文化认同多少” ;7.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你认为 1 正在消逝 2 还有影响   3 势力仍然很强大 4 很难判断 5 荡然无存 8.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 1 很重要  2 有些规范作用 3 有消极作用  4 可有可无 5 完全过时 9.对传统文化的未来,你觉得: 1 很难说  2 比较乐观 3 不乐观  4 很乐观 5 很悲观   10.你怎么看全球化带给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 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并行不悖  2 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洗礼下完成涅   3 全球化使传统文化衰微甚至 消失殆尽   4 传统文化会一如既往同化其他文化    5 不清楚 ; “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试也,远方之所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