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感冒.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患者刘,男,48岁,工人。患者形瘦体弱,大便时干结。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微恶风寒五天。昨日始头晕心烦,口渴咽干,足心发热,下午体温38.6℃,自服“感冒通”4片未见好转而就诊。就诊时体温38.2℃,舌质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请分析诊断、辨证、治则及代表方。 (二)治疗原则: 1. 治疗总则:解表达邪。 2.风寒者辛温解表,风热者辛凉解表,时行感冒,多属风热重证,除辛凉解表外,清热解毒至为重要。 3. 注意:解表,不可表散太过,以免伤正。补虚,不可补益过甚,恐其留邪。兼挟证,挟湿、挟暑者应兼化湿和胃清暑,以免湿邪中阻。 4.目前尚无成熟有效的抗病毒西药,因此中药在治疗病毒所致的普通感冒、流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加用具有抗病毒、杀菌作用的中药,如银花、菊花、黄芩、青蒿、藿香、羌活、板蓝根,如羌活配板蓝根,组成羌蓝汤,即能辨证用它疏风清热解毒,治疗风热感冒、时行感冒,又能辨病的用它抗病毒、杀菌,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 分型论治 (一)风寒感冒 [临床表现]: 1、主症: 轻者,仅有鼻咽部症状,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咽痒、痰清稀色白; 重症,为全身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肢节酸痛、头痛; 2、兼次症: 挟湿:身热不扬、头胀或重如裹、胸闷恶心、口淡不渴或粘。 挟痰浊:咳嗽痰多、胸闷食少。 挟气滞:胸胁胀闷、重则胁肋疼痛。 寒包火者,即风寒重证,口渴咽痛,咳嗽痰黄、心烦、尿赤便秘等里热症。 3、舌苔:苔薄白,挟湿或痰浊则白腻,寒包火者苔黄。 4、脉象:脉浮或浮紧,挟湿或痰浊者脉滑,挟气滞者脉弦,寒包火者,脉浮数。 [治疗原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处方]: 1、轻证葱豉汤加味(葱白、豆豉) 2、重证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茯苓、柴胡、前胡、枳壳、桔梗、薄荷、甘草 [加减运用]: 1.风寒重证,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 2.挟湿者,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者,加厚朴、陈皮、法夏、苍术或用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蔓荆子、川芎。 )加减,以祛风除湿。 3湿邪蕴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半夏化湿和中。 4.头痛甚,配白芷、川芎散寒止痛。 5.若挟痰浊,兼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者,合用二陈汤。 (二)风热感冒 [临床表现]: 1.主症:发热,微恶风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流黄稠涕,口干渴,咽红肿痛,咳嗽痰黄稠, 2.兼次症: (1)风热重证或感受疫邪,高热不退,恶寒或寒战,头痛,鼻咽干燥,口渴心烦。 (2)挟湿:头重体倦,胸闷恶心,小便短赤。 (3)挟燥:口唇鼻咽干燥,口渴,干咳无痰或咳痰不爽。 (4)舌象:苔薄黄,重者舌红苔黄,挟湿者苔黄腻,挟燥者舌红少津。 (5)脉象:脉浮数。 [治疗原则]: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代表处方]:银翘散加减 连翘一两(30g) 银花一两(30g) 苦桔梗六钱(18g) 薄荷六钱(18g) 竹叶四钱 (12g) 生甘草五钱(15g) 芥穗四钱(12g) 淡豆豉五钱(15g) 牛蒡子六钱(18g) [加减运用]: 1.发热甚者,加黄芩、石膏、知母以加强清热。 2.头痛重者,加桑叶、菊花清利头目。 3、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马勃、玄参清热利咽。 4、口渴重者,重用芦根,加花粉。 5、有湿热者,症见胸闷呕恶,头重体倦,加藿香、佩兰以化湿。 6、咳嗽痰多者,加光杏仁、浙贝、瓜蒌皮、车前子化痰止咳。 7、时行感冒传染力强,症状重,在辨证上多属风热,治疗时除了辛凉解表外,必须重用鱼腥草、板兰根、连翘、贯众、黄芩、大青叶等清热解毒之品。 8、暑令发病,可鲜荷叶、鲜藿香、鲜佩兰、西瓜皮等以清暑化湿。 9、秋季挟燥,可先选用桑杏汤加减。桑叶、象贝、香豉、栀皮、梨皮、杏仁、沙参 病案 蒲辅周医案:霍某某,男,8个月,1964年1月30日初诊。 发烧二天,咽喉红,无汗,四肢时凉时热。今日体温40.1℃,呛咳,口干欲饮,腹微满,大便二日未解,小便多。舌正红,苔薄白,脉浮数。诊为急性扁桃体炎。 属上焦风热闭结,治宜清宣法。 处方:银花3克,连翘3克,僵蚕4.5克,升麻2.4克,荆芥2.4克,桔梗3克,香豆鼓15克,射干2.4克,薄荷(后下)2.1克,竹叶3克,芦根12克,甘草2.4克,葱白(后下)3寸。l剂而愈。(《蒲辅周医疗经验》1976:252) 按语:患儿虽然高烧40.1℃,咽喉红,腹微满,大便二日未解,然以其无汗、呛咳、苔薄白、脉浮数,说明表气郁闭较甚,闭不开则热不退,热不退则肺胃不和,因而,治疗仍当以开表气之郁闭为先,郁开则热得越,其证可愈。蒲老用银翘散加减,加葱白等意在增强开闭。若内热较甚者,又当加重清热。 (三)暑湿感冒 [临床表现]: 1、主症:病于夏季、发热、微恶风,身热不扬,汗出不畅,面垢,鼻塞流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