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道德教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七 道德教育 向蓓莉博士·成都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 中国道德教育特点(讨论) 学雷锋-但求心安; 德育教育基地的问题; 不真实的内容-易于导致学生信仰虚无; 需要未成年人参与对其道德问题的讨论; 流于形式,假大空; 说教,没有实质内容; 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 针对性比较差,如法制教育; 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 传统德育的特点 在性质上,它是一种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 在目的上,它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 在内容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是可推崇的,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细则、规范或宗教教条。 在方法上,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纪律、强迫执行、训诫、奖励和惩罚以及榜样等。 …… 专题内容 中国道德教育问题(讨论) 道德教育类型 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道德教育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日道德教育比较 道德教育类型 德目主义类型 全面主义类型 德目主义类型 德目:正直、亲切、勇气之类的带有道德价值的名词。 这种道德价值是在应用中表现出来的。 德目本身是历史地、社会地规定人类生活面貌的重要概念。凡划入这一类型的德育模式都开设独立的道德学科,把德目编成教材,通过教师的传授让学生理解并熟记所规定要学的德目。 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苏联等。 全面主义类型 通常不开设独立的道德学科来传授既定的德目,而是通过社会、人文学科的教学,同时开展大量的道德实践活动、生活指导、心理咨询以及课外活动等全面的教育来实施德育。 这些模式遵循的中心思想是:道德是通过学生的活动,即通过学生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而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实践而获得的,学校德育就是开设社会、人文学科及多种活动,为学生创造一种道德情境,使其体验不同的角色承担者,从而获得道德的发展。 美国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社会需要 道德规范的传递: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体现在修身科、宗教科、公民科、思想品德课以及生活指导课中,这些科目的教学,旨在使个体确立教师给他的道德观点,养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社会规范的传递:政治、经济、民事等多种社会生活领域的法制教育,使个体能顺利参加现有社会的正常生活,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和承担应有的义务。? 国家利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政治目标。 德育的目标:人的发展的需要 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例如,皮亚杰乃至柯尔伯格所提出的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和发展水平,强调选择组织德育内容要适应这种道德认识的阶段性发展特征。 根据人的活动范围及经验逐渐扩大和丰富的客观事实,在进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时,使之符合这种变化。例如,日本等国在中小学实行“生活指导”,就是根据学生随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及其所能经历的情境,进行分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 根据个体的不同气质、性格提点,在共同的要求下施以个别教育。 德育的模式 社会行动模式 体谅模式 社会认知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 德育模式 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道德教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 则和方法 。 我国定义: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 。 社会行动模式 由弗来德?纽曼(Fred Newmann)提出。这一模式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去影响公共政策,培养学生影响环境的能力。分解为: 1、? 作用客体的物理能力,包括美学能力,如绘画,以及功能性的能力,如建造房屋。 2、? 作用人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一能力包括对老幼及朋友的养育和对养育关系的处理,还包括像做买卖这样的经济手段和对经济关系的处理。 3、? 作用于公共事业的公民的能力,这主要是指学生对公共事业的参与能力,如参与选举并能帮助候选人获胜的能力,在各利益小组中的作用,如参与并改变消费者保护小组中的一些政策优先权的作用。 开设课程 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法律课程、社会交往课程、社区服务见习课程。 中学第二学期:公民行动计划课程,文学作品中的行为计划、公共信息课程。 政治法律课程 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机会使其实际地观察和体验政治法律程序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了解现实。让学生参加会议、会见。这门课要完成的另一任务是发展学生收集资料、作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社会交往课程 旨在使学生能在自己内心、人与人之间、小组中、公共场合四种情境中,顺利地进行书面、口头表达与交往。 社区服务见习课程 让学生参加社会机构、政府机关和公共利益小组的自愿服务,只有在这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在政治法律程序课程中分析机构的一贯秩序,并能在社会交往课上运用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