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研究.doc

发布:2019-04-23约4.5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 MERGEFORMAT9 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以一种“文章分析”为主要特征,以“问题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语文教学,而这一模式的教学目标指向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毕竟不能只训练“阅读”这一项能力,“阅读”只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的一项。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体现在能够读文章,还应体现在“说”和“写”,也就是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上。可以这么说,评价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标志主要不是“理解语言”而是“运用语言”。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一种误解:即学习语文关键在于“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在“理解”上强调了教师的指导,然而在“运用”上仍采用“无师自通”的方法,这种忽视积累和运用的现象导致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低。因此,我认为学生从“不理解”——“理解”是第一次飞跃,而从“理解”——“运用”是第二次飞跃。这两次飞跃中我认为第二次飞跃更难,所以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难点不是“理解”而是“运用”。“大纲”也明确指出:“习作教学时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这就明示了习作的指导应落实在阅读教学上。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美妙之处,从而使学生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习作能力的培养。 以读导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说法。显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拧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谁都希望孩子们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大千世界中的千变万化,心灵空间中的奇思妙想。作为教师要启发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 针对这一点,我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研究,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 (一)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一些写作知识,具有一定的写作基本功,提高写作能力 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学习这一写作特点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1)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教给学生写作时,两段内容不同的段落中间可以用这样的语句连接。 (2)学习《我爱三峡》、《游金华的双龙洞》等游记的文章时,让学生找出描写游览路线的语句并体会他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这些语句就像一根线把散落的珠子穿在了一起,使文章浑然一体。 (3)学习《鸟的天堂》、《草原》这一类课文时,让学生仔细体会课文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好处,文章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才能使文章更生动。 (4)学习《海天骄子》一课时,课文采用的是倒叙的写作方法,首先向我们展示了这位海天骄子架机翱翔九天,操舰驰骋五洋的雄姿,接下来向我们讲述了这位海天骄子的故事。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采用这种写作方法更能吸引读者,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抓住课文中的精彩片断,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课文在描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时是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顺序进行描写的,于是我就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想像天空中的火烧云还会出现什么、会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变化、怎样消失的,写下来。 (2)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描写漓江的水抓住静、清、绿这三个特点,描写桂林的山抓住奇、秀、险这三个特点,分别把它们写得很具体,文章结构整齐。我就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写一些其他的事物。如公园里的花真多啊,真香啊,真美啊;菜市场里的蔬菜真多啊,真鲜啊,真齐啊;妈妈的手真糙啊,真巧啊,真勤啊等。 (3)学习《趵突泉》一课时,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采用了小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使用的书写格式,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描写出小泉的千姿百态,同时展开想像生动地描写出小泉的活泼有趣。我就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观察开水冲泡茶叶时,茶叶在水中的变化,展开想像学习课文的写作格式进行仿写。 3.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描写方法,如有的文章侧重于心里描写、有的侧重于对话描写等。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描写方法 (1)如学习《白杨》、《深山风雪路》这一类以文物对话为主的文章时,我就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四种对话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