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2年模拟】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专题十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小结[来源:学优高考网672256].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一般来说,在开头有总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3)从中心句中明主旨。 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的集中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直接点明中心思想。找准了中心句,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是要归纳某一段的大意,要学会找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或段尾,有的则在段中,有的甚至在下一段的段首,如果是下一段开头的句子,此句必定是承上启下的句子。 另外,把握文章的主旨,还要找出并读懂那些蕴含着作者观点、感情倾 向的语句。 (4)分辨散文类型明主旨。 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三种类型: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记叙散文是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主要看作者所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看画龙点睛的句子,赞扬了什么精神,讽刺了什么现象,鞭挞了什么世风。抒情散文是以抒发作者主观感情为主的散文,主要看作者抒情的方式,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还要看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还要看流露了什么感情,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散文是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1)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某个句子)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或不好)。因为该词(句)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表达不出这个效果。 (2)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 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②某两个或三个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3)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点明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④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⑤反问:强调了……,加强语气等。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等。 2.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3.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1)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作用)。 (2)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4.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全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或关键语句;第三步组织语言,整合答案。 一、(2014北京,18—21,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 方法技能题组 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