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洞右线1隧道塌方处理技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大洞隧道塌方处理技术
曹光雄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高碑店 074000)
摘要 介绍了位于广州至梧州高速公路河口至双凤段内大洞右线1号隧道塌方的主要情况和主要处理措施,及处理效果,为国内隧道塌方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大洞隧道 塌方 处理技术
Discussed the Landslides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DaDong tunnel
Di lijian Gao lou
(4th Engineering Company Ltd.of China Railway 22 Bureau Group ,Gaobeidian Heibei 074000,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situation , treatment technology measur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effect of No.1 Dadong tunnel collapse accident happenning at the Hekou – Shuangfeng section of the highway between Guangzhou and Wuzhou.It also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to aviod other landslides accidents in our domestic tunnels.
Key words DaDong Tunnel Landslides Treatment technology
引言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山岭隧道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由于施工时所遇到的围岩地质情况与施工前的勘察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对地质情况认识不足,再加上有时采取的施工方法不当,就容易造成隧道的塌方。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快速地处理好塌方,并且能保证隧道施工安全,成为公路隧道施工建设中重要的环节。
1 工程概况
大洞隧道穿过山地丘陵地貌区,地面标高140~290m,相对高差约为150m。丘陵脊线明显,由于受区域上北东向新华夏断裂带控制,脊线大部分为北东~南西方向。山体地形陡峻,植被茂密。隧道围岩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其余上覆岩土层分布厚度及构造裂隙发育情况关系密切。大部分未见地下水层位,个别钻孔地下水位埋深约为12.5-45.6m,水量贫乏。
大洞隧道分左右线设置,为双洞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80km/h,采用隧道设计规范标准断面[1],建筑限界净高5m,洞内路面宽度7.5m,两侧设路缘带。大洞右线1号隧道起讫里程为RK59+778~RK60+029,全长254m,根据勘察钻探资料得知隧道所在山体岩性主要为全、强风化粉砂岩。
2 塌方段地质与塌方情况
2.1 塌方区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大洞右线1号隧道RK60+860~RK60+867段塌方段平均埋深25m,属于浅埋隧道,地表基本平坦,无偏压现象,隧道围岩主要为全、强风化粉砂岩,红褐色。地下水主要为裂隙水,不发育,在雨季隧道渗水较大。
隧道左侧为褐红色强风化粉砂岩,
质硬,弱爆破开挖,拱顶和右侧范围
为黄褐色强风化粉砂泥岩,质软,人
工辅助机械开挖即可,遇水后呈砂土
状,松散,用手可捏碎,围岩设计为
IV级围岩。地质素描图如图1所示。
2.2 隧道塌方情况
大洞右线1号隧道于2008年7月26日在进行RK59+860~861开挖时,掌子面及拱顶部位小面积掉块,出现小塌方,塌腔呈倒“V”字型分布,塌方方量在20m3,在塌方后,项目部迅速采用喷射混凝土封闭塌腔[2],塌腔基本稳定,经过现场的分析,决定进一步采用先锚喷支护,后回填的方案进行处理。2008年7月28日,由于连日降雨,拱顶和掌子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水,拱部塌腔又有掉块现象,在进行喷射混凝土处理时,塌腔进一步扩大。经技术人员分析,喷射混凝土已不能作为临时支护,决定采用拉碴入洞封闭掌子面,将塌方土体控制在塌腔内,避免继续塌方、冒顶。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回填,隧道掌子面全部封闭,经过物探,塌腔塌方空腔体积大约120m3,塌方里程为RK59+860~RK59+867,塌腔最处高约7m,环向10m分布,塌腔基本在隧道中心线呈对称形状,塌腔内拱顶以上至有2m厚塌方土体,土体为全风化粉砂岩,黄褐色,局部成块状,含水量较大,质软,用手即可捏碎,呈泥状。
3 塌方原因分析
(1)围岩自稳能力差。现场坍塌土体为全风化粉砂岩,褐黄色,塌方土局部成块状,大部分成松散土状,质软,用手即可捏碎,含水量较大,捏碎后可呈泥状。
(2)连续降雨造成地表水下渗。由于连日降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