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那沙岭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方案.pdf

发布:2017-05-23约7.46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兔兔 ( )  公路隧道 2010 年第 2 期 总第 70 期 那 沙 岭 隧 道 塌 方 原 因 与 处 理 方 案 1 2 陈文俊  陈正元 ( 1 江西省交通设计院  南昌  330002 ;2 江西省交通厅武吉高速公路项目办  江西上高  336400) 摘  要  在隧道施工中 ,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 ,围岩坍塌较为常见 , 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和质量。以武吉高速公路那 沙岭连拱隧道右洞出现坍塌事件为背景 ,全面分析该隧道塌方形成的原因 ,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并取得了 预期效果。 关键词  隧道  塌方  原因分析  处理方案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向山区延伸 , 速扩大 ,塌腔高 4 - 8m ,纵长约 8m , 宽 8 - 11m ,塌体 隧道工程数量越来越多。那沙岭隧道是江西省武宁 完全堵住洞身 ,该段初期支护全部破坏 ,有 6 榀钢拱 至吉安高速公路上的一座双连拱隧道 ,起止桩号为 架扭曲损坏。 K123 + 490~K123 + 952 ,轴线走向为 148°, 隧道全 2  塌方原因分析 长 462m 。隧道区处于九岭隆起变质岩丘陵区 ,地形 起伏大 ,植被发育 ,地貌有山间冲积小盆地、山脊以 那沙岭隧道区域构造主要受九岭复式背斜控 及山间冲沟等 ,其中山脊呈近南北走向 ,与隧道轴线 制 ,背斜呈线状紧密复式褶皱产出 ,轴部大致呈近东 呈大角度相交。隧道右洞施工至 K123 + 788. 5 时 , 西向延伸。隧址位于该复式背斜之南翼 ,组成地层 发生了顶部坍塌 ,本文着重对本次塌方的原因和相 为双桥山群下亚群板岩、千枚状板岩 ,呈互层状 ,岩 应处理方案进行探讨和分析。 层倾向为近北。受其影响 , 隧道区千枚状板岩揉皱 强烈 ,裂隙、节理、板理发育 ,岩体较破碎。因此 ,其 塌方原因主要是 : ( ) 1 工程地质原因 :塌方部位处在 Ⅳ、Ⅴ级围岩 的交界带 ,被层状和多组节理分割而形成碎块状镶 嵌结构 ,岩体较破碎 ,节理多为张开节理 ,节理裂隙 间层面光滑。因连拱隧道开挖跨度大 ,在开挖掘进 图 1 塌方示意图 的扰动和左右洞施工的相互影响下 ,造成围岩失稳 导致塌方。 1  塌方基本情况 (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