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殊家庭学生的问题化个案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特殊家庭学生的问题化个案研究
华师大宝山实验学校 穆金娣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现状分析:
我校小学部现在有20个班级,小学生人数达813名,据各班班主任统计结果看,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已达62名,占总人数的7.7%,在这些学生中,学习成绩中差、较差的占40%以上,个性不健全的,如性格孤僻、怪异、行为习惯不良等情况占53%。因此如何对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获得应有的良好发展,不仅关系到这些学生本身,而且还关系到未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对他们特别地关注,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心灵创伤,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二)关键词的界定:
本文中的“特殊家庭”是指单亲、再婚家庭或父母关系紧张的“危机”家庭,子女领养家庭、隔代代管家庭以及家教失控的家庭等。
(三)研究的意义:
特殊家庭的子女因为所处家庭的特殊,又处在成长阶段,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如果纠正不及时,很容易成为真正的问题生。而且,青少年的成长要受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四方面因素交互影响,若任何一方失去功能,也将催化青少年产生偏差行为。因此,我们意在通过问题化的个案研究,以开展班队主题活动、心理训练活动、体育锻炼活动、音乐学科兴趣活动、班级特殊关爱活动、社区协同教育活动等预防措施,走进学生心灵,引领他们走出心理误区,使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所以,我们提出“小学特殊家庭学生偏差行为的问题化个案研究”的课题,主要想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对校内20个特殊家庭学生的个案跟踪研究,抛砖引玉提出一些矫正措施和工作思考。
二、研究过程及成因分析:
(一)不同类型特殊家庭及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我们通过了近一年的跟踪研究、调查与收集,对不同类型特殊家庭学生的种种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单亲家庭:英国心理学家海尔特研究发现,双亲不和比双亲不全有更坏影响。父母离异前的“内战”,离异后的互相攻击,会使子女多生严重的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据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因夫妻关系恶化导致家庭破损的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思想行为偏差较大,切学习动力不足,有很大困难。
2、再婚家庭:由于偏见等原因,许多子对孩继父或继母持不信任态度,对他(她)们的言行很难接受,不愿向他们敞开心扉,甚至在亲生父母面前也不愿吐露心声,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久而久之,便产生孤独感,表现出不合群的个倾向,给对孩子的教育增加了难度。据调查,特殊家庭的孩子心情不舒畅时,多数不愿向旁人倾诉,而是多选择通过暴力动作来发泄情绪的方式减压。大部分此类家庭的同学不愿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交往,而喜欢和同类型家庭的孩子交往,因为在他们身上有较强的同病相怜的倾向。
3、“危机”家庭:我们常把一个家庭关系比做三角形。良好的家庭关系是类似于一个等腰三角形,夫妻构成这个三角形的底边,孩子则是三角形的顶点,顶点到达底边的距离应该是接近相等的。然而,当家庭里的三角关系已经出现“扭曲”时,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亲之间乙方“抱”得太紧,另一方被排除在外。殊不知,处在儿童期的儿童同时需要父亲母亲角色的认同,需要学习男人的规范性和力量性,学习母亲的细心和坚忍。当父母的功能缺失时,孩子自然会出现诸如自我控制力差,做事拖拉等毛病。
以上三类家庭学生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及产生性格上的缺陷集中表现为:
(1)自卑心理。学龄期的孩子正是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的情感非常脆弱。家庭的破裂,给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理又蒙上了阴影。他们自感不如人,矮人一等,害怕别从谈及此事,生怕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因而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据调查,所有的同学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的孩子,越是年级高越是不愿让人知道自己家庭的情况。83.4%的同学有自卑心理。一年级沙某,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每当老师问起其家庭近况时,该生或沉默不语、或泪流满面,显得沮丧、自卑。三年级杨某,父母离异后,与母亲一起生活。他从来不谈自己家里情况,班里同学也不知道他家的特殊情况。一次偶然的机会,班主任知道了此情况,就对他进行了家访,在家访中,小杨妈妈再三恳请老师保密,因为儿子害怕同学知道此事,会瞧不起自己。像这样的现象不是少数,其他一些离异家庭的同学,对老师、同学的关心也常抱有戒心。
(2)孤独心理。破损家庭不利于家庭生活维持和家庭职能的正常发挥,这类家庭的家长常要扮演双重角色,而这种双重角色的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孩子总觉得少一个能理解自己的人,有些单亲家庭,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而不许孩子和任何同学接触,甚至强迫子女与原配偶断绝来往,据调查,义母离异后,子女与另一方来往的只占三分之一不到,而与另一方从不来往的占到近三分之二,也有的父母因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