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止血药与西药公道应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doc

发布:2017-05-30约1.78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止血药与西药合理应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姚晓 07资源 摘要:为临床合理配伍应用中西药尤止血药与西药合理应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提供理论参考,收集近年来国内止血药与西药合理配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关报道进行综述。从药动学、药效学、中药的不良反应、中药的吸收、代谢、排泄等药动学过程,阐述止血药与西药配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合理性,分析它有自有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 关键词:止血药;西药;配伍;上消化道出血;分析 1中西药配伍的作用 辨证辨病,相辅相成;协同作用,增强疗效;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药物剂量,缩短疗程;减少禁忌,扩大适应范围。 2中西药配伍禁忌 中西药合用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药物吸收、药物排泄、改变药物的作用、产生有毒物质。 中西药合用产生或加重不良反应:药理作用相加、影响药物药代动力学过程。 3上消化道出血病因:1消化性溃疡2糜烂性胃炎3食道或胃静脉瘤4食道胃接合处黏膜撕裂 这些疾病占所有能发现明确病变的上消化道出血的90%以上 ? 4两组均冷流质饮食,卧床休息,呕血及黑便次数多者暂禁食,视病情逐渐过渡到冷流质、半流质饮食。中度以上出血,HGB70g/L,血压11·97/ 7·98kPa(90/60mmHg)则输血。2·1对照组除以上治疗外,以法莫替丁针20mg/次,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口服0·9%生理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针(每250ml生理盐水加20mg去甲肾上腺素),每次30ml,每日4次。65岁以上患者改服云南白药,每次0·5g,每天4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之剂口服。基本方:柴胡10g,枳壳12g,薏苡仁15g,扁豆12g,地榆炭15g,黄芩炭15g,甘草6g,白及15g,仙鹤草20g,茯苓15g,砂仁8g。每日1剂,浓煎至150ml,分2次凉服。气血亏虚明显,头晕心悸、面色苍白者,加党参、黄芪;热象明显,心烦头痛者,加大黄炭,炒山栀子。 5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血证———呕血、便血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为脾虚不摄,血溢脉外或邪热炽盛灼伤血络所致,故治疗多以健脾气,收敛止血或清热凉血止血之法。笔者在临床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患者,起病多表现为便血或呕血,口气秽臭,口干苦,尿黄,舌质偏红,苔黄白腻或黄腻,脉细滑等湿热蕴结,灼伤血络之象,治以清热凉血止血,但往往效果不理想,如在清热凉血止血之剂中加入行气化湿之品,则病情明显改善,出血往往很快停止。究其原因,清热凉血止血之药虽能使邪热渐清,邪热虽去,但湿邪未化,致血不能归经而病难已。故笔者治以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气行则水行,以助化湿;陈皮行气化湿;黄芩炭、炒山栀子清热凉血止血;茯苓、扁豆、薏苡仁淡渗利湿;砂仁醒脾和胃以助湿化;地榆炭、仙鹤草、白及收敛止血,全方共奏清热凉血止血,行气化湿之功,使邪热清、湿邪化而病已。本文观察显示,清热化湿止血法联合西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6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为消化性溃疡,其次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肿瘤等。近年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由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出血性食管炎所致有所增加。由于我们积极开展了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胃镜检查,大大提高了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中医学“血症”范畴,病机不外乎火热熏蒸、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随着人们体质的变化,而多阳盛之体,复 因外感温热邪气,或素日偏嗜醇酒厚味及辛辣燥烈食物,以致燥火或湿热蕴积于中,或五志过极化火,或药毒之邪犯胃,皆可使胃火内炽,扰动血络而致呕血,故《济生言·失血论治》谓:“夫血之妄行,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因而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期以热迫血溢所致者多见。我们对于上消化道出血辨证属胃中积热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清热止血合剂治疗,以清泄胃火、凉血止血为主,并配以收敛、化瘀止血。方中大黄炭、黄芩炭、黄连、焦栀子、侧柏叶、紫珠草、丹皮、地榆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白及收敛止血,三七化瘀止血。药理研究证实,大黄可促进循环血小板聚集,并使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促进血液凝固,则凝血时间缩短;并能使受伤部位的局部血管收缩,从而有利于止血;且对上消化道的运动呈抑制效应,可减少出血部位的机械损伤,有利于血小板在血管破裂处凝聚,加速止血。白及含有大量黏液质,能缩短凝血时间及抑制纤溶,并在胃内粘膜上形成保护膜,从而起止血作用。三七能缩短出、凝血时间,尚能增加毛细血管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同时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因而三七既有止血作用,又有抗凝作用,这与传统医学认为三七“止血不留瘀”的特点相一致。观察表明,采用清热止血合剂联合西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洪京, 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