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糖尿病-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科学饮食的四个原则是:合理控制总热量,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物质摄入平衡,称重饮食,定时定量进餐,少量多餐,每日3-6餐。每日至少进食三餐,早/中/晚餐的食物比例为1/5、2/5、2/5或1/3、1/3、1/3,通过减少每餐份量,增加用餐次数的方法可降低血糖波动,每日加餐的时间最好在10点、16点和睡前。您可能会认为控制饮食很难做到,当您坚持一段时间您就会发现饮食控制的好处,科学地饮食同样可以享受健康生活。 * 运动也是降低血糖的一个手段,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水平和心血管功能,有利于疾病预防和心理健康。可见,运动是有很多好处的。 * 适合糖友的运动项目有很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但不管选择哪项运动都要牢记运动的总原则,那就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和持之以恒。 * 药物治疗是降糖的重要武器,当饮食和运动不能控制血糖时,就需要药物来帮助了。 * 2型糖尿病患者什么时候应该开始药物治疗呢?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糖化血红蛋白仍不达标,大于7%,就应该开始药物治疗了。 * 目前的降糖药物主要包括三大类,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降糖药分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 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经历了1、2、3代的改进,第1代胰岛素为动物胰岛素,补充外源性胰岛素,达到了控制血糖的目的,挽救了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生命;第二代胰岛素为人胰岛素,改善了动物胰岛素的免疫原性,减少了过敏反应;第3代胰岛素为目前最先进的胰岛素,更好的模拟生理,更安全、更方便。 GLP-1受体激动剂为新一代肠促激素类,通过增加GLP-1的作用而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 全方位的自我监测是血糖稳定的保障。自我监测可以帮助您: 有效监控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坚持监测,控制血糖长期达标 有助于调节饮食、运动及药物剂量间的平衡 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 自我监测一定要注意全方位监测,不仅要注意监测血糖的指标,还要注意监测危险因素。 * 自我监测一定要注意全方位监测,不仅要注意监测血糖的指标,还要注意监测危险因素。 监测血糖的频率为: 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应每天监测4-7次 已达到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天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开始阶段每日至少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2-4次; 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 * 要注意: 每月查一次:体重、血压、腰围/臀围 每两至三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足背动脉搏动及神经病变检查 每半年至一年查一次:血脂、眼底、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心电图,必要时做胸部X线检查、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只有全方位的监测才是健康的保障。 * 心理健康是控制糖尿病的前提,糖尿病是一种公认的身心疾病,心理状态影响血糖的控制情况,要想治疗糖尿病,必须先治疗心病。保持心理健康可帮助您乐观地面对生活,摆脱不良情绪可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 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 口服降糖药 第1代:动物胰岛素(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 控制血糖) 第2代:人胰岛素(改善了免疫原性 - 减少过敏反应) 第3代:胰岛素类似物(更好的模拟生理 - 更安全、更方便) 胰岛素 GLP-1受体激动剂,如人GLP-1类似物 GLP-1受体激动剂 遵从医嘱,合理用药 有效监控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坚持监测,控制血糖长期达标 有助于调节饮食、运动及药物剂量间的平衡 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自我监测可帮助您 自我监测是保障 血 糖 各点血糖谱 糖化血红蛋白 尿糖 血压 体重及腰围 血脂 足 肾脏 眼底 心血管病 血 糖 其他监测指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自我监测需要全方位 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应每天监测4-7次 已达到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天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开始阶段每日至少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 后每日监测2-4次 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 血糖监测频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每月查一次:体重、血压、腰围/臀围 每两至三个月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足背动脉搏动及神经病变检查 每半年至一年一次:血脂、眼底、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心电图,必要时做胸部X线检查、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其他指标的监测: 糖尿病是一种公认的身心疾病,要治“糖”先治“心”! 保持心理健康可帮助您 乐观面对生活 摆脱不良情绪,提高抵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