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糖尿病要点.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要注意: 每月查一次:体重、血压、腰围/臀围 每两至三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足背动脉搏动及神经病变检查 每半年至一年查一次:血脂、眼底、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心电图,必要时做胸部X线检查、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只有全方位的监测才是健康的保障。 心理健康是控制糖尿病的前提,糖尿病是一种公认的身心疾病,心理状态影响血糖的控制情况,要想治疗糖尿病,必须先治疗心病。保持心理健康可帮助您乐观地面对生活,摆脱不良情绪可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如何成就心理健康呢?首先要正确认识疾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只要正确、有效地治疗,血糖达标了,就能明显延缓或减少并发症;其次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客观接受病情,立即治疗,树立起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再次是保持乐观的心态:要用乐观主义精神与糖尿病作斗争;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 心理健康了,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 没有并发症,您就没有并发症所带来的痛苦,不受并发症的威胁,也就不用承担并发症所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就可以享受与健康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可以说预防并发症是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终极目标。 * 那么如何预防并发症呢? 最重要的是保持血糖长期平稳达标,是关键所在。血糖的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 :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 <7.0% 那么通过什么手段才能使血糖达标呢? 一个是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戒烟戒酒等 二是药物治疗: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联合治疗后, 糖化血红蛋白仍>7.0%时就应启动胰岛素治疗。 早期应用胰岛素有利于血糖的尽早达标。 * 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核心,国际和国内的指南中均要求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管理,可见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 积极的糖尿病教育可帮助您: 获得科学的健康知识,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管理糖尿病的能力,包括学会科学饮食与运动、正确监测血糖、规范注射胰岛素、足部护理等 科学防治糖尿病的原则是: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早获益 糖尿病教育有这么多好处,哪里能接受糖尿病知识的教育呢?您可以参加正规渠道开设的糖尿病教育课堂,糖尿病专业的医生和护士提供的饮食、运动、用药、胰岛素注射及自我监测指导,您也可以参加糖尿病关怀俱乐部,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能结交病友。您还可订阅正规糖尿病书籍、报纸和杂志,还可以浏览糖尿病网站,那里有很多最新的知识,还可以在论坛里和全国的病友交流和分享。 讲了很多内容,相信您也应对糖尿病及糖尿病综合管理有一个大体的认识了。下面我来简单总结一下所讲的内容: * 血 糖 各点血糖谱 糖化血红蛋白 尿糖 血压 体重及腰围 血脂 足 肾脏 眼底 心血管病 血 糖 其他监测指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应每天监测4-7次 已达到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天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开始阶段每日至少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 后每日监测2-4次 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 血糖监测频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每月查一次:体重、血压、腰围/臀围 每两至三个月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足背动脉搏动及神经病变检查 每半年至一年一次:血脂、眼底、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心电图,必要时做胸部X线检查、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其他指标的监测: 糖尿病是一种公认的身心疾病,要治“糖”先治“心”! 保持心理健康可帮助您 乐观面对生活 摆脱不良情绪,提高抵抗力 提高治疗效果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只要正确、有效地治疗,血糖达标了,就能明显延缓或减少并发症 正确认识 疾病 客观接受病情,立即治疗,树立起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树立信心 要用乐观主义精神与糖尿病作斗争;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 保持乐观 的心态 享受幸福生活 减轻痛苦,少受并发症的威胁 减轻经济负担 预防并发症可帮助您 保持血糖长期平稳达标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达标手段: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 空腹血糖 3.9-7.2mmol/L 非空腹血糖 ≤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7.0% 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戒烟戒酒等。 药物治疗: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联合治疗后, 糖化血红蛋白仍>7.0%时就应启动胰岛素治疗。 药物调整:生活方式干预+目前的药物治疗仍不能很好地控制 血糖,请咨询医生,调整您的治疗方案或胰岛素剂量。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IDF、ADA和CDS均在指南中 要求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 教育管理 积极的糖尿病教育可帮助您 获得正确的糖尿病知识,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提高自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