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体味数学乐趣。其次延伸课堂,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轻松愉快的生活情境。引发了学生争论。在学生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后通过争论明白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在运用估算结果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必须考虑现实情况。让学生明白估算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以此,他们很清楚的区分了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不同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学习经验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
新课标强调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老师,应善于捕捉并挖掘学生生活中丰富的数学信息,使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利用已有的经验去感悟数学。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可以有机地将情境图、卡通画、统计表、数据单等引进课堂教学,使原本抽象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也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还要注意情境内容的真实性和情境内容的价值性。
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情境的人为编造。教育的中心问题是跟价值有关的问题,即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活动,以更有效地促进未来一代的发展。
二、数学作业设计生活化
数学作业是应用数学的重要手段。目前小学生接触的数学作业往往是各种各样练习册上的题目。这些练习册上的题目跟生活的距离较大,难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本质,更难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服务生活的能力。从认知方面看,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真真切切的生活情境更容易促进学生感觉、知觉、表象的形成,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结合生活化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以及生活实际的相关程度,生活化数学作业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巩固型作业。这类作业,主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完成常规作业的同时,增加几个生活化作业,主要目的是联系生活、巩固知识。如:
1.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后布置:(1)一家人平均分吃一个大饼(苹果、桔子……)
并做记录。我家有(??? )口人,我把一个(??? )平均分成(??? )份,每份占整个(??? )的(??? );爸爸吃了(??? )份,占整个的(??? );(??? )吃了(??? ),占整个的(??? )。(2)把自己见到过的分数写下来,再用图画一画它的意义。有的一家是三口人,有的是四口人、五口人,有的家里特宠“我”,“我”吃得最多;有的家里注重孝敬老人,老人吃得最多;有的是分西瓜,有的是分哈密瓜……丰富极了,各自有各自的答案。同样“餐桌上的数学问题”这一份作业,要求是发生在餐桌上的数学问题,学生作业就有习题精编式的,有宣传“爱惜粮食”思想的,有设计购菜方案的,有计算日开支、月开支、年开支的……内容迥异,思维灵活,形式丰富多样。
2.学完《小数的大小比较》后布置:(1)到超市或商店摘录10种商品的价格,再自由比较各种商品的价格高低。用“>”、“<”、或“=”连接,并记录。最后把所有商品的价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
(二)观察生活型作业。这种类型的生活化作业主要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小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养成观察生活、提炼数学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1.吃零食中的数学问题。2.买文具中的数学问题。3.玩具中的数学问题。4.有关自己服装的数学问题。5.体育课中的数学问题。6.垃圾袋里的数学问题。7.班级里的数学问题。8.书包里的数学问题。9.铅笔盒里的数学问题。10.学校竹林里的数学问题。11.餐桌上的数学问题。12.家里的数学问题。13.超市里的数学问题。14.菜场里的数学问题。15.书店里的数学问题。16.????????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