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年级集体备课.doc

发布:2017-06-16约1.35万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织金四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上课教师:刘韦静 刘畅 方娟 备课组 初二历史 主备人 刘韦静 议课时间 10月12日 课题 第七课 辛亥革命 课时数 1 上课时间 星期二 教学 三维 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 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情境再现——感悟历史: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 学 过 程 主备 集体议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 (二)新课探究过程: 一、风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革命的背景 (过渡)为什么20世纪,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掀起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呢? 合作探究一:结合大屏幕提供的材料和图片,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已成为大势所趋。 合作探究二:出示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材料,探讨革命兴起的条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 师:为了有效地开展反清的民主革命活动,革命党人组建了许多革命团体,这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形成。有哪些革命团体呢?看屏幕 思考:各革命团体在地域上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是否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 生答:这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互不统一,各自分散,这种状况不利于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清朝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为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师:为了推动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孙中山把各个革命团体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这就是中国同盟会。 思考:为什么说同盟会是中国的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统一的机构、纲领、领导、共同的章程) 师:在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革命时机日趋成熟。 二、天翻地覆慨而慷——辛亥革命的进程 1、武昌起义 (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以视频概述起义过程。 (2)演示动态示意图,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概况。 2、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