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4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简易通下篇专题2-1专练9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分析与判断.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练九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分析与判断
命题角度 ①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②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③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计算与应用;④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分析。 解题策略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反应特征,反应状况和条件的改变,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平衡的移动方向,进而判断相关量的变化;进行计算时要明确反应的开始量、转化量和平衡量,利用相关公式和关系进行计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图像分析题的解题思路是“看图像、想规律、再判断”。 题型狂练
1.(2013·南京淮安三调)某温度下,反应2A(g)B(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平衡后=a,若改变某一条件,足够时间后反应再次达到平衡状态,此时=b,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该温度下,保持容积固定不变,向容器内补充了B气体,则ab
B.若a=b,则B容器中一定使用了催化剂
C.若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则有ab
D.若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充入惰性气体,则有ab
解析 A项中增加B气体,相当于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所以ba,A错误。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则ba,C错误。若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充入惰性气体,则体积增大,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多的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则ab,D错误。
答案 B
2.(2013·江苏百校联考)温度为T时,向V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A和B,发生反应:A(g)+B(g)C(s)+xD(g) ΔH0,容器中A、B、D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在前10 min的平均反应速度v(D)=0.3 mol·L-1·min-1
B.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C.若平衡时保持温度不变,压缩容器体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反应至15 min时,改变的条件是降低温度
解析 前10 min,v(D)==0.3 mol·L-1·min-1,A正确;由于C是固体,K的表达式中不应出现c(C),B错误;由图像知D的变化程度是A或B的两位,故x=2,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故压缩容器体积,
平衡不移动,C错误;第15 min时,降低温度,平衡左移,故A、B浓度增大,D浓度减小,符合要求,D正确。
答案 AD
3.向一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反应aX(g)+2Y(s)bZ(g) ΔH<0。如图是容器中X、Z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X表示0~10 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v(X)=0.045 mol·L-1·min-1
B.根据上图可求得化学方程式中a∶b=1∶3
C.推测在第7 min时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升温
D.推测在第13 min时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降温
解析 本题通过图像的信息来考查反应速率的计算以及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等。
Δc(X)=(0.45-0.20)mol·L-1=0.25 mol·L-1,则v(X)==0.025 mol·L-1·
min-1;10~13 min时,各种成分的浓度不再改变,则此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Δc(X)=0.25 mol·L-1,Δc(Z)=0.5 mol·L-1,而Δc(X)∶Δc(Z)=ab,故a∶b=1∶2;在第7 min时,X的浓度减小更快,Z的浓度增大更快,即反应速率加快了,所以可能是升高温度或者加入催化剂,此时不能通过平衡移动原理来解释,因为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第13 min时,平衡被破坏,Z的浓度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原因可能是升高温度。
答案 C
4.已知:CO(g)+H2O(g)CO2(g)+H2(g) ΔH=-41 kJ/mol。相同温度下,在容积相同的两个恒温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发生反应。相关数据如下:
容器编号 起始时各物质物质的量/mol 达平衡过程体系能量的变化 CO H2O CO2 H2 ① 1 4 0 0 放出热量:32.8 kJ ② 0 0 1 4 热量变化:Q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容器①中反应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80%
B.容器①中CO的转化率等于容器②中CO2的转化率
C.平衡时,两容器中CO2的浓度相等
D.容器①中CO反应速率等于H2O的反应速率
解析 1 mol CO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41 kJ,容器①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为32.8 kJ,所以实际反应的CO的物质的量为0.8 mol,①中反应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80%;B项,由①可计算出化学平衡常数为1,根据化学平衡常数可计算容器②中CO2的平衡浓度,从而计算出CO2的转化率为80%;D项,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CO的反应速率等于H2O的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