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实践活动说课稿.docx
“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实践活动说课稿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论语》中的“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实践活动,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主要内容包括:
1.学习《论语·为政》中的“君子不器”篇,理解“君子自强不息”的内涵。
2.探讨“自强不息”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3.分析现实生活中符合“自强不息”精神的人物事迹,感受其精神风貌。
4.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自强不息经历,提高自我认识。
5.进行写作训练,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素养:通过学习《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培养学生准确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能力,提升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水平。
2.思维素养: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自强不息”在个人成长中的价值,发展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4.实践素养:通过分享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表达的能力,提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学习过《论语》的部分内容,对孔子及其思想有一定了解。
-学生具备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语句。
-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接触过关于个人品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讨论。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论语》等传统文化内容表现出一定的兴趣,愿意了解和学习。
-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善于合作交流。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对《论语》中的某些文言文语句理解不深,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学生在分析“自强不息”的内涵和价值时,可能难以将其与个人实际相结合。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存在表达不清、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和反馈。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论语》中的“君子自强不息”思想,为学生提供理论框架和背景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自强不息”的理解和实例,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今中外符合“自强不息”精神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榜样力量。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论语》原文及释义,辅助讲解和讨论。
2.教学软件:利用教学平台进行写作训练和反馈,提高写作教学的互动性和效率。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如查阅相关文献、观看教育视频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1.创设情境:以播放一段关于自强不息的人物事迹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自强不息”的力量。
2.提出问题: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你们对视频中的人物有什么感受?他们是如何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的?”
二、讲授新课(用时15分钟)
1.讲解《论语·为政》中的“君子不器”篇,引导学生理解“君子自强不息”的内涵。
2.分析“自强不息”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3.介绍“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引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三、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理解的“自强不息”含义以及身边符合这一精神的人物事迹。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疑问。
3.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自强不息”精神在个人成长中的价值。
四、课堂提问与师生互动(用时10分钟)
1.提问:你们如何理解“自强不息”?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
3.提问: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自强不息”的精神?
4.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给出建议。
五、创新环节(用时5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写作练习,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
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如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建议。
3.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评价和修改。
六、总结与反馈(用时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性。
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并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践行“自强不息”的短文。
知识点梳理
1.《论语·为政》中“君子不器”篇的原文及释义:
-原文:“君子不器。”
-释义:君子不应该像器物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而应该具备多种才能和品质。
2.“自强不息”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