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5)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2
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目的】(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3)辩证的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教学难点】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第一课时
【引 课】
2010年伊始,世界发生了几次大的灾难。 先是海地和智利先后分别发生7.3级(造成30多万人伤亡,其中包括8名中国驻海地维和人员)、8.8级地震(震后引发的海啸,波及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在内的多个太平洋沿岸国家)。3月份,俄罗斯莫斯科地铁又发生爆炸,造成39人死亡。4月份,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爆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洪水,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气候和人体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我国也是灾难不断。先是西南地区五省市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造成2425万人因旱饮水困难。而后4月的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造成2000多人遇难。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一下,上述现象哪些属于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会带来哪些影响?
【授课过程】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建设
(问题1)生态环境的建设怎样使地表环境稳定呢?
——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合作探究)图l、28 某河流修建水可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教师总结)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问题2)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由内至外,可分为台风眼、涡旋区和大风区三部分。台风中心就是台风眼。
(问题3)那么台风会带来哪些天气变化呢?(学生讨论)
——(1)诱因:自然异变;
(2)受灾体: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
(问题4)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问题5)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有哪些?
——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问题6)自然灾害的具体影响有什么?
——(1)人员伤亡
生理伤害:人体死亡、伤残
①具体表现
心理和精神伤害:恐慌、忧愁、
痛苦
②承灾人群的差异: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易受自然灾害的损伤;青壮年男性则是相对不易受灾害损伤的群体。
(2)财产损失
类型
具体表现
直接经济损失
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毁
间接经济损失
因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 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①特点: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更广泛和长远。
②自然灾害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非可再生资源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被毁后再生过程缓慢。
(问题7)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怎样的存在地域差异?
——灾害强度
①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防抗灾能力
②具体表现: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高,但防抗灾害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就高,反之危害程度就低。
(问题7)干旱和和旱灾是不是一回事呢?
——干旱和旱灾是存在差别的,常年降水较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特征,而旱灾的发生是某一时期降水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情况,导致地区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人类生存受到危害。因此,干旱地区不一定发生旱灾,而湿润地区也可能发生旱灾。
2.旱灾的特点
(问题8)干旱具有什么特点?(讨论回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渐发性的特点。)
——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三)寒潮
(问题9)那么什么是寒潮呢?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问题10)寒潮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