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5.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地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教学年级和班级:新人教版选修5,高中二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2.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
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2.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2.新课导入:讲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如过度开发导致土地沙漠化等。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如何引发或加剧自然灾害。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如环保意识教育等。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影响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合作能力。
3.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思考深度。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综合素养,具体包括:
1.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升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和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实践与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区域认知: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解决办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2.难点: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解决办法: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具体措施,解决难点问题。同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新人教版选修5高中地理》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
a.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自然灾害发生的实例图片、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图表等。
b.提供相关学术文章、研究报告等扩展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后深入研究。
3.实验器材:
a.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地球仪、地图、沙盘等,以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b.准备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测量工具、模型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4.教室布置:
a.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b.在教室内设置展示区,以便于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和实验结果。
5.教学工具:
a.确保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正常运行,以便于教师展示多媒体资源和教学内容。
b.准备教学PPT或幻灯片,以便于教师进行讲解和展示。
6.安全措施:
a.对于涉及实验的课程,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的安全。
b.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加强监管,指导学生正确操作,避免意外发生。
7.教学环境:
a.确保教室内安静、整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b.调整教室内座位布局,以便于学生进行互动和讨论。
8.教学指导:
a.教师应提前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进度,以便于有效地进行教学指导。
b.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9.教学评价:
a.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b.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