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教学:《包身工》教案1.docx

发布:2024-07-11约1.94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包身工》教案

学习目标:

梳理并分析有关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内容,感受包身工的悲惨命运。

分析表达“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关系,把握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与“新闻性”的统一。

教学步骤:

情境设置

高中生苦、高中生累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中国教育报正在征集以“透视高中教育”为主题的文章,一位高中老师准备写一篇反映“高中生苦,高中生累”的文章投稿,希望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社会的关注,但他没有写作的头绪,很苦恼。

引导语:不知同学们有什么妙招可知?

让学生畅所欲言。

过渡语:也许学了《包身工》这课,你更有高招、妙招。

任务一:

作者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谈到“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更使我们这批知识份子感到‘灵魂的震动”,文章中包身工什么样的悲惨生活震动我们的灵魂?请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学生在诊学案的基础上进行分享。

教师点拨并总结:

作者运用塑造典型形象、点面结合、御用各种修辞、刻画细节等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他们的悲惨生活体现在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等几个方面,可以用“非人生活”来形容,的确震动我们的灵魂。夏衍先生在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还这样说:展示ppt。

过渡:

就刚才的交流看,塑造典型形象、点面结合、御用各种修辞、刻画细节等文学性表达在文章中运用得比较多,也带来了“震动人心”的力量,但我们也知道这是一篇报告文学。

展示PPT。

从报告文学的定义看,它既要有文学性,像小说那样,它也需要有新闻性,最起码要求“真实”,你是怎么理解这个“真实”呢?(学生思考,作简要回答)

展示PPT,并引出任务二。

任务二:(小组合作探究)

文章中哪些内容让你觉得“写得真实”?它们会不会削弱文章的“文学性”带来的震动力?请结合文本分析,分别给出理由。

教师点拨总结:

恰恰是真实性对文学性的制约,才引发了一种特殊的文学意味,例如叙述的曲折、悬念效果的产生、不同人物心态的实际反差,等等。——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詹丹谈《包身工》“新闻性对“文学性”的制约

这些“真实”是不会削弱“文学性”带来的震动力的,相反,它们会和“文学性”一起,或形成反差,或一同走向深入,增强文章的震动力。

示例:原文段落第7段——11段,作者用非常平实、简洁、准确的语言交代包身工的由来。这些女孩子出来最初的目的是不想饿死,改善一下自己的生存状况,甚至是改变家人的生存环境,后来生活的悲惨与她们的最初的目的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痛心,不由得设想:如果她们不出来,没有成为包身工,也许日子虽然穷但自由,也许不会那么快死去。

示例二:第15自然段,提到真实的历史背景:当压迫超过了“外头工人”忍耐力的时候,“外头工人”是会反抗的,按照正常想法,资本家等恶势力应该采取“温情主义”,但现实却没有,反而用了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令人悲愤。

示例三:15—22段,条分缕析资本主义等运用包身工的原因,更加突出了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示例四:第18段,在写打手用脚踢了芦柴棒一脚后,意外地停止了。这时,作者加上插入语交代说,“后来,据说,因为芦柴棒‘露骨’地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把前后描写连起来看,这是先果后因的“反自然”顺序写法了,但真实。这样让描写产生了悬念,同时强调了打杂停止的原因,增强打动读者的力量。

示例四:第18段,在写打手用脚踢了芦柴棒一脚后,意外地停止了。这时,

示例五:点出真实年份。东洋厂发展迅速与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东洋厂发展过程中沾满了包身工的冤魂,令人愤怒。

示例六:第四十一段,芦柴棒工资的精确补充。这与老板的主观算法形成强烈反差,突出老板的贪婪、狠毒以及芦柴棒的悲惨。

任务三:

高中生苦、高中生累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中国教育报正在征集以“透视高中教育”为主题的文章,一位高中老师准备写一篇反映“高中生苦,高中生累”的文章投稿,希望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社会的关注,但他没有写作的头绪,很苦恼。请你结合所学为这位老师再出金点子或提供写作思路。(学生思考、分享)

课后作业:

阅读基希的报告文学《基希报告文学集《秘密的中国》中的《纱厂童工》,就其“新闻性”与“文学性”写一篇阅读思考。

板书设计:

包身工

灵魂的震动

文学性(艺术性表达)

文学性(艺术性表达)

新闻性

新闻性

补充真实背景

补充真实背景

塑造典型形象

塑造典型形象

深入反差刻画细节修辞手法点面结合有限视觉精确量化材料条分缕析原因写得真实真人真事

深入

反差

刻画细节

修辞手法

点面结合

有限视觉

精确量化材料

条分缕析原因

写得真实

真人真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