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外用制剂详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外用制剂 第一节 概 述 外用制剂大部份应用于皮肤表面,用于保护皮肤、治疗皮肤各部位疾病或治疗某些系统性疾病。 我国古代应用于皮肤的制剂有粉、膏、酒、糊等。 现代的外用制剂有散剂、洗剂、酊剂、搽剂、涂膜剂、软膏剂、凝胶剂、糊剂、透皮贴片和气雾剂等。 一、皮肤的结构与生理 保护 感觉 调节体温 分泌和排泄 1 、皮肤的构造 皮肤结构主要分为: 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组织和皮肤附属器 2、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1)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进入毛细血管,转移至体循环。 2)通过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汗腺)转运。 3 、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基质的性质 二、皮肤病变与局部用药 用药目的: 1)在皮肤表面起保护作用:如避免紫外线照射及外界环境对皮肤的损害,防止水分蒸发。 2)对角质层的作用:如治疗角化过度。 3)作用于活性表皮与真皮:如治疗皮炎、湿疹、癣等。 4)作用于皮肤附属器:如治疗痤疮、出汗。 5)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如硝酸甘油软膏用于预防心绞痛。 特点: 皮肤用药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的病变部位,在皮肤或皮下组织有较高的血药浓度,而口服等给药系统在到达这些局部时药物浓度均较低。 还可避免因吸收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近年来,利用皮肤给药而达到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日趋受到重视,出现了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 第二节 软膏剂(Ointments) 一、概述 软膏剂(Ointments)是将药物加入适宜基质中,制成容易涂布于皮肤、黏膜或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其中含有的药物可以溶解、也可以分散于基质中。 作用:主要用于局部对创伤或病变皮肤、粘膜起治疗和润滑、保护作用,也可用于药物透皮吸收进行全身治疗。 分类: 按分散系统分:溶液型、混悬型和乳剂型 按基质的性质和特殊用途分:油膏剂、乳膏剂、凝胶剂、糊剂和眼膏剂 质量要求: 均匀、细腻、无皮肤刺激性、粘稠度适当、易涂布于皮肤或粘膜上; 无酸败、异臭、变色、变硬和油水分离等(稳定); 无刺激性、过敏性等不良反应; 大面积烧伤用应灭菌,眼用应无菌配制,符合成品质量要求。 二、软膏剂的基质 基质是软膏剂形成和发挥药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软膏剂的赋形剂和药物的载体,而且是制备优良软膏的关键,对软膏剂的质量和药效有重要影响,能够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 常用基质包括油脂性基质、乳剂型基质、亲水或水溶性基质。 (一)油脂性基质 性质:疏水性物质。 选用原则:主要用于制备遇水不稳定的药物软膏剂,一般不单独使用,加入表面活性剂或制成乳剂型基质可克服其疏水性。 油脂性基质包括烃类、动植物油脂、类脂及硅酮类物质。 烃类 凡士林(vaselin):是液体和固体烃类组成的半固体混合物,熔距38~60℃,凝固点48~51℃之间。分黄白两种,化学性质稳定,无刺激性,能与多种药物配伍,具有适宜的粘度和涂展性,可单独作为软膏基质使用。 石蜡(paraffin)与液状石蜡(liquid paraffin):用于调节凡士林基质的稠度,也可调节其它类型基质的油相稠度,一般不可单独作基质。石蜡为固体饱和烃混合物,熔距50~65℃,液状石蜡为液体饱和烃混合物。 类脂类 类脂是高级脂肪酸与高级脂肪醇的化合物,物理性质与脂肪类似,但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常与油脂性基质合用,增加油脂性基质的吸水性能。羊毛脂和蜂蜡较常用。 油脂类:动植物脂肪由于主链不饱和而不稳定,易于氧化酸败,故已较少使用,使用时可考虑加入抗氧剂、防腐剂等,常用植物油与高熔点蜡类熔合成适当稠度的基质 硅酮类: 二甲基硅油(dinethicone)简称硅油或硅酮(silicones) ,较理想的疏水性基质。由于对眼睛有一定刺激性,不宜用作眼膏基质。 (二)乳剂型基质 基本组成:油相 、水相、乳化剂 、附加剂(防腐剂 、保湿剂) W/O型:油腻性较油脂性基质小,能吸收部分水分,水蒸发对皮肤有冷却作用(冷霜); O/W型:无油腻性,易用水洗除,能与大量水混合,含水量高雪白(雪花膏);基质中药物的释放和透过皮肤较其他基质快;但含水量多,贮存中易霉变,常需加防腐剂;水分易蒸发而使软膏变硬,故常需加甘油、丙二醇等作保湿剂,5%-20% 组成(与乳剂相似) 水相 油相 乳化剂 乳剂型基质种类 肥皂类 高级脂肪醇与脂肪醇硫酸酯类 多元醇酯类 吐温与司盘类 其它O/W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三)水溶性基质 性质:天然或合成水溶性高分子,溶解形成水凝胶。 特点:吸水性强,无油腻性,易涂展,易洗除,释药较快,其中天然高分子易霉变,需加防腐剂,为防止水分蒸发可加保湿剂。 选用原则:可用于多量渗出液的创面,不宜用于水不稳定药物,注意配伍禁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