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化学高分培养计划一轮全国创新版高分讲义:第4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Word版含解析.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考纲解读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6.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7.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8.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9.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10.了解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正确判断常见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1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12.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13.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第4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2.同素异形体3.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4.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辨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点内容如下图所示。5.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2)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3)三种分散系比较(4)胶体的性质及应用①丁达尔效应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看到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可用此性质来鉴别溶液和胶体。②聚沉a.概念:使胶体粒子聚集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b.方法:加入电解质溶液、加热、搅拌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c.应用:如制作豆腐,明矾净水。③电泳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此性质可用于工业上的静电除尘。④渗析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粒子可以透过半透膜。应用:提纯胶体;血液透析。1.正误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含水的物质不一定是混合物。( )(2)同位素单质混合在一起一般是纯净物。( )(3)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5)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6)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答案 (1)√ (2)× (3)× (4)√ (5)× (6)×2.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是( )A.混合物:空气、碘酒、水玻璃、熟石灰B.化合物:烧碱、氯化氢、干冰、胆矾C.电解质:干冰、胆矾、铁、生石灰、盐酸D.单质:液态氧、白磷、氮气、碘酒答案 B考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典例1 (2017·四川绵阳月考)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冰水混合物 ②爆鸣气 ③铝热剂 ④普通玻璃 ⑤水玻璃 ⑥漂白粉 ⑦TNT ⑧H2SO4 ⑨花生油 福尔马林 ?CuSO4·5H2O ?液氯 以上物质中一定为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一定为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解析 辨别纯净物还是混合物要从微观分子的角度出发,只要确定分子式和分子结构相同即为纯净物,否则为混合物。答案 ①⑦⑧?? ②③④⑤⑥⑨⑩名师精讲1.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有一定的熔、沸点无一定的熔、沸点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②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④合金。注意 由同位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为纯净物。如H2、D2、T2;H2O、D2O。2.把握物质分类的四个“标准”(1)混合物与纯净物——是否由同种物质(或分子)组成。(2)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两性氧化物——是否与碱、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化合物。(4)溶液、浊液与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3.正确理解“一定”“不一定”,规避概念失分点(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4)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5)酸(或碱)的水溶液一定呈酸(或碱)性,但呈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