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9版高考化学高分培养计划一轮全国创新版高分讲义:第23讲 化学反应速率+Word版含解析.docx

发布:2018-05-14约1.03万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第23讲 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2.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1)内因(根本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②活化能:如图图中: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E3,反应热为E1-E2(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③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之间能够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2)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1.正误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由v=计算平均速率,用反应物表示为正值,用生成物表示为负值。(  )(2)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不一定相同。(  )(3)化学反应速率为0.8 mol·L-1·s-1是指1 s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 mol·L-1。(  )(4)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是固定的,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用量,反应速率保持不变。(  )(5)对于反应:2H2O2===2H2O+O2↑,加入MnO2或升高温度都能加快O2的生成速率。(  )(6)已知反应①N2+3H22NH3 ΔH0,反应②C+CO2===2CO ΔH0,升温时,反应①速率增大,反应②速率减小。(  )(7)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因此用浓硫酸与铁反应能增大生成H2的速率。(  )(8)反应C(s)+H2O(g)===CO(g)+H2(g)在固定容积的容器中进行,充入N2后,体系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9)FeCl3和MnO2均可加快H2O2分解,同等条件下二者对H2O2分解速率的改变相同。(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②普通分子有时也能发生有效碰撞③升高温度会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增加了活化分子的有效碰撞次数④增大反应物浓度会加快反应速率的原因是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的次数增多⑤使用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原因是提高了分子的能量,使有效碰撞频率增大⑥化学反应实质是活化分子有合适取向时的有效碰撞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④⑤⑥D.②③④答案  B解析 ①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不一定为有效碰撞,则不一定发生化学反应,错误;②普通分子间的碰撞,达不到反应所需的能量,则不能发生化学反应,错误;③升高温度会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增加了活化分子的有效碰撞次数,正确;④增大反应物浓度会加快反应速率的原因是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的次数增多,正确;⑤使用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原因是降低了活化能,使有效碰撞频率增大,错误;⑥活化分子有合适取向时发生的碰撞一定发生化学反应,正确。考点1 化学反应速率                   题型一 反应速率的基本计算典例1 NH3和纯净的O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4NH3(g)+3O2(g)2N2(g)+6H2O(g),现向一容积不变的2 L密闭容器中充入4 mol NH3和3 mol O2,4 min 后,测得生成的H2O占混合气体体积的40%,则下列表示此段时间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不正确的是(  )A.v(N2)=0.125 mol·L-1·min-1B.v(H2O)=0.375 mol·L-1·min-1C.v(O2)=0.225 mol·L-1·min-1D.v(NH3)=0.250 mol·L-1·min-1解析 设4 min时,生成6x mol H2O(g)据题意,有=0.4解得:x=0.5,则4 min内H2O的变化浓度为:Δc(H2O)==1.5 mol·L-1,v(H2O)==0.375 mol·L-1·min-1,再由各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分别为v(N2)=0.125 mol·L-1·min-1,v(NH3)=0.250 mol·L-1·min-1,v(O2)=0.1875 mol·L-1·min-1。答案  C名师精讲1.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注意事项(1)化学反应速率一般指平均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且无论用反应物还是用生成物表示均取正值。(2)同一化学反应,相同条件下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其数值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3)不能用固体或纯液体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因为固体或纯液体物质的浓度视为常数。2.化学反应速率计算的三个方法(1)定义式法:v(B)==。(2)比例关系法: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如mA(g)+nB(g)===pC(g)中,v(A)∶v(B)∶v(C)=m∶n∶p。(3)三段式法:列起始量、转化量、最终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