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治疗在肝恶性肿瘤中应用.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射频消融治疗在肝恶性肿瘤中应用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7484 (2013) 10-0763-02
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是临床中常见的肝脏恶性肿 瘤。放疗及化疗等方法治疗预后亦较差,手术方法是唯一可 能达到治愈的一种方法。然而只有5%-15%的患者可以接受手 术。且术后5年生存期为20%-40%大多数死于肝功能衰竭及 其他功能障碍。肿瘤复发后再次切除率低,寻求一种方法对 于复发的肿瘤进行有效地处理,是临床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 题。本文将介绍一种微创的治疗肝恶性肿瘤处理的一种方 法,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本文将射 频消融的工作原理、临床研究、适应症、并发症及疗效评判 做一说明。
射频消融的
1工作原理
射频治疗仪常有射频发生器、治疗电极、中性电极板三 部分组成。三部分和患者形成闭合环路。射频治疗时常用的 频率为375-500kHz.临床中常使用超声引导射频治疗电极刺 入消融组织。在工作状态电极的非绝缘部分流出的交流电进 入组织内,在人体内产生一个交变电场,其频率达到几十万 赫兹,机体组织中的导电离子和极化分子在射频交变电流的 作用下改变其运动方向,但由于各种导电离子的体积、质量 以及所带有的电荷量不同,它们的反转和运动速度也就不 同,造成离子振荡而摩擦产热,利用髙温来凝固破坏组织, 达到治疗目的。
2治疗途径
射频治疗可以通过超声、CT等影像技术引导,或者开 腹状态下直视下进行。开腹状态下射频消融具有直观,消融 时间短,对于肿瘤邻近有重要血管或者肠管、膈肌等治疗时 可以给予分离及保护,射频治疗电极误入腔静脉等重要血管 出现出血等出现严重并发症可以迅速处理。开腹射频时还可 以阻断入肝血流,减少消融时间达到治疗效果。经皮射频消 融在局麻状态下就可以完成,避免全麻下的相关风险、创伤 小、费用低等优点。多数患者需观察后可出院。超声引导可 实时观察消融部位及消融效果,避免了 X线辐射,对设备要 求低,在临床中较为常用。
3适用症和禁忌症
适用症有以下几点:1?预期存活3个月以上;2?病灶直 径小于或者等于5cm的单结节型型肿瘤;3.肝内病灶数目小 于或者等于3个,最大直径小于或者等于3个。4?原发病灶 已经切除的转移性肝癌,转移直径小于5cm,数目小于3个; 5?无肝外转移,无门静脉、肝静脉或者下腔静脉侵犯;6.合 并肝硬化,肝功能Child-Pugh A级或者B级,且无大量腹 腔积液;7.接受烧灼的肿瘤距胆管、胆囊、肝门部、胃肠等 器官0. 5-1. 0cm以上。
禁忌症:1?位于肝脏脏面,其中1/3以上外裸的肿瘤; 2?多发(病灶大于5个)或者弥漫性病灶。3?合并门脉主干 至二级分支癌栓或肝静脉癌栓、邻近器官侵犯或者远处转 移;4. Child-PughC级,有大量腹腔积液或者重度黄疸者; 5.合并活动性感染,尤其胆道系统感染者;6?存在严重出血 倾向;7.近1月内有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全身衰竭或恶 病质9.安装心脏起搏器者。
4射频治疗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射频消融后肿瘤坏死经历两个独立时相lo第一时相射 频消融时产生高温,细胞内酶活性降低,60-100°C时线粒体 内酶不可逆性损伤,细胞坏死细胞蛋白变性凝固坏死2,肿 瘤细胞代谢旺盛,细胞膜胆固醇较正常细胞低,细胞内线粒 体、及摄氧能力较正常细胞低,对热损伤敏感,第二时相: 细胞凋亡及肿瘤免疫射频消融后组织坏死持续存在,细胞 坏死及热效应激活细胞凋亡程序,细胞核浓缩,细胞质模糊, 坏死区激活补体系统活化,刺激机体免疫,还可能暴露或改 变肿瘤表面隐藏的抗原,增强机体对肿瘤抗原的识别能力, 而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
疗效评估
肝原发性恶性肿瘤射频治疗后甲胎蛋白会迅速下降,超 声检查 射频消融后,肿瘤组织出现脱水凝固,超声可以观 察到肿瘤的弱回声团块被强回声团块代替,由于缺乏特异 性,常不容易判断疗效。CT平扫可观察到射频治疗的凝固性 坏死为低密度影3、4.有些患者低密度中心有高密度影,有 学者认为病灶出血或细胞明显脱水所致。经病理检查证实射 频治疗后低密度坏死区不均匀高密度影可能为尚未完全达 到坏死标准的肿瘤细胞岛。随着时间延长,低密度坏死区会 逐渐缩小,有学者建议应在射频治疗后1周经行扫描5。增 强CT可以观察到平扫的低密度区无强化,而残留的肿瘤有 血供则出现强化。在射频治疗区附近可出现一增强环,经研 究表明为病灶周围出血及炎症水肿表现。大多数会在射频治 疗后1月消失。射频治疗后早期因局部炎症反应,而出现环 状强化,故CT检查常在射频治疗后1月复查。MRI T1加权 像坏死区层低密度影,而周围出现环状髙密度影,增强后该 环有强化。T2加权像坏死区层高密度影,外周低密度区,与 T1加权像的环状高密度区一致的
显示全部